里约奥运会你只看到1% 还有99%在VR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汽车合资股比是否放开一事,因行业协会及几大汽车国企集团表态反对引发争议。
反对派的灾难性臆测来自一个虚幻的前提:国家一旦出台法规,放开汽车合资股比的限制。作为“假想敌“的跨国公司立马欢呼雀跃,撕毁合同,买下中方部分或大部分股份,在合资企业中称王称霸,中方任由宰割。
于是在“死守股比”朋友的眼里,“放开外资股比后,外方绝对会更加抑制本土汽车企业的生存,一些极端措施也会出现,比如说低价促销、切断供应链、高价收购品牌等,将中国品牌扼杀于摇篮里,对中国品牌形成灭顶之灾。”危言耸听。借用北京的一句老话儿:走夜路吹口哨,最后吓着了自己。
我认为,在当下的中国,法规允许股比放开,不过是基于更高的国家层面上,履行中国市场化地位,应尽义务的经济与外交考虑,中国汽车资本结构是否突变,取决于具体合资企业内部中外双方的考量与博弈。
一是合资企业的中方有能力不允许改变股比。外方即使有增资扩股的冲动,也必须有中方的完全认可。这是企业运营的规矩和制约。如果中方把合资企业看成利润奶牛,不允许股比变更,双方必定还得在合同存续期维持原有股比。
二是外方没有变更股比的打算和能力。50对50的出资比例,让双方投入和收益基本对等,外方控制着品牌和产品投放的主导权,在更长的产业链上还有溢出的收益。借助中方的政府、市场、人力,甚至互联网新技术的资源,在安定的大环境中平稳挣钱应该是不错的选项。
中国有一句老话,兼听则明。许多明眼人发现,“股比开放”被热议,合资企业的“另一半”——外方完全被缺席,他们怎么想,怎么说,被有意无意忽略,甚至被妖魔化。于是我突发奇想,越过“死守股比”朋友塞给人们的结论,直接听听跨国公司高层人士怎么说。
大众中国CEO海兹曼表示:没有中方合作伙伴,大众不会像今天这样成功。任何股比上的变动都要由合资双方一起讨论,并达成共识。对双方来说,目的都是要实现最终的双赢。
他还表示,股比放开与否,可能与今后新进入的合资企业有更直接的关系,但对于大众与上汽、一汽的两个已经成功运营多年的合资企业来说,股比变动的设想对大众没有直接影响。
通用汽车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钱惠康也持类似态度,他表示:通用汽车在中国近二十年的成功发展,是与合资伙伴们共同努力的成果。股比永远是双方或多方共同决定的。
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海兹曼和钱惠康均持肯定态度,自主品牌近年来的发展非常迅猛,也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元丰富的选择,市场竞争仍然存在,但不会因为股比变化采取针对性措施。
“假想敌”的回答,正式且坦诚。与“死守股比”的朋友们的担心大相径庭。跨国公司不是雷锋白求恩。但是他们以往在中国作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基本可以预见将来的走向。
毫无疑问,竞争会更激烈,更加短兵相接,会有自主品牌,也有合资品牌倒下,留下来的汽车品牌才是手握一流产品的好汉。说来虽有些悲壮,中国消费者则乐见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