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助推“世界工厂”转型升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4年初,深圳长盈精密公司投入680万元,在松山湖工厂的抛光车间首次引入工业机器人。在抛光车间,机械手取代了往日大量的抛光工人,仅留下几名品质检验人员。小图为长盈精密尚未实施“机器换人”的东莞大朗工厂车间。
智能化改造后,一名工人可同时操控近十台数控织机
走进东莞万德电子的注塑车间,数千平方米的车间内,100多套大型机械设备高速运转,偶尔见有工人穿插其中调试机器。而在以前,这里至少有上百人坚守岗位。
用工成本高,招工越来越难,代工企业开始外迁……最早通过“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的东莞,也成为最先遇到问题的地方,同时也最早启动转型升级,解决成长的“烦恼”。万德电子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陈成福说,“机器换人”之后,所需工人减少了2/3,生产效率逐渐提高,企业重新找回了竞争力。
在这个30多年来最冷的冬天,珠三角“机器换人”的热潮透出了中国制造业春天的气息。连日来,记者深入珠三角多个制造业重镇调研,发现珠三角制造企业正在纷纷通过“机器换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并从产业链上游的智能装备制造到下游的机器人应用全面布局,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版图。
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国际装备制造先进水平为标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先进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4712.70亿元,增长10.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8.5%;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623.94亿元,同比增长14.2%。
开展“机器换人”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8.6%
最先发展,最先遇到问题,也要率先破解难题。“东莞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六大工程,第一位就是智能制造。“机器换人”和智能装备制造成为“东莞制造”转型的首要发力点。
专注精密构件制造的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正推进智能化改造,建设无人工厂。这家企业的客户包括三星、亚马逊、索尼、中兴、华为等知名企业。据预测,整个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后,生产效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不良率降低30%。
无独有偶,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松山湖(生态园)周边设立占地近百亩的两个制造基地,并且推进无人工厂建设。
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维尚家具生产车间,大数据成为工厂内从研发、生产制造到物流配送的流动“语言”,以此为整个制造提供决策参考。维尚董事长李连柱说,数据成为生产决策最主要的依据,而硬件上将逐渐从局部自动化向集成自动化迈进。维尚由此实现零库存,其生产效率是传统模式的8至10倍,资金周转率则是同行的3倍以上。
由此带来的制造业变革是显而易见的。以东莞为例,最新数据显示,东莞“机器换人”目前累计申报项目831个,总投资66.9亿元,带动全市技术改造投资总额231.2亿元,增长85.6%。预计该批“机器换人”项目完成后可减少用工4.4万人,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9.8%,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8.6%。
技术革新需求庞大掘金智能装备制造
走进顺德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利迅达的车间,一台台机器人灵活地抓起金属铸件,平稳地送上工作台打磨抛光。公司总经理霍锦添说:“未来一两年会是装备制造业爆发期的快速时期。”霍锦添推动利迅达从传统的不锈钢行业向工业机器人领域跨界发展,企业的产值呈现爆发式增长。
传统制造业对技术革新的庞大市场需求,成为推动机器人产业迅速成长的关键要素。
东莞市经信局负责人说,目前东莞机器人产业在“机器换人”的带动下加速壮大,东莞市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从2012年的100家达到今天的400多家,实现年度工业总产值约260亿元,机器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东莞市巨冈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光景说,自东莞重点推进“机器换人”以来,该公司高端数控机床的产量飙升,2015年该公司营业收入预计达12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