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始终围绕市民的需求,以市场为主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智能终端和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行政管理、交通、教育、医疗、旅游、建筑、居家、生态环保和商业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最大限度为市民提供便利、舒适、安全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我国台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义。
跳出新技术的视角看,台湾地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很多地方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理念本身即是城市的智慧所在。其较为丰富的智慧城市实践经验,对大陆地区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台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历程、概况与成效
1.ICT支撑台湾地区的城市信息化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台湾地区把ICT技术充分运用到城市建设领域,推动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化。1998年开始实施《信息通信发展方案》。2002年推动“数字台湾”计划(E-Taiwan),2007年实现“6年600万户宽带到家”的目标。2005年启动“移动台湾”计划(M-Taiwan),2006年开始推动无线城市建设。2009年开始实施以“发展优质网络化社会”为目标的“智能台湾(Intelligent-Taiwan)”计划。同年,台湾地区经济主管部门成立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推动办公室并发布《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又称为“i236计划”)。该计划以智慧小镇(Smart-Town)与智慧经贸园区(i-Park)为两大主轴,整合运用宽带网络、数字电视网络与传感网三种网络系统推动舒适便利、农业休闲、安全防灾、医疗照护、节能环保、智慧便捷等六大领域的智慧科技应用。
2.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台湾地区智慧城市进入新阶段
随着近几年智能终端和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台湾地区城市建设领域及时跟进,进入到“智慧台湾”的新阶段。
在新技术企业、相关社会组织推动下,应市民对更好公共服务和更好生活品质的需求,台湾地区有关方面积极引入新一代资讯科技产品和技术,寄望有效解决许多民众关心的社会问题。譬如,把各种类型交通出行、旅游、购物、物业缴费、行政服务等功能整合到一张卡上,实现市民便利生活的“一卡通”;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建立灾害预警监控体系,降低灾害发生概率,防止灾情扩大;将建筑与物联网等新技术系统跨界互联,让建筑物有感知能力,收集即时资讯,加上各种分析工具,减少能源消耗,提高效能与价值;整合移动互联网与医疗资源,优化就医流程,降低就医等待时间和费用,减少医疗疏失,对付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在运输系统上,通过安装车载感应器和建设控制中心,增进行车安全,降低交通堵塞,提高停车效率;在居家生活上,推广儿童可穿戴定位追踪设备、智能家居等,让父母能随时随地掌握儿童的地理位置,或者了解家庭物品的使用状况;在社区事务上,通过远程连线,可随时随地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决策中等等。
其中涌现出一大批智慧城市的创新应用案例,比如一卡通、电子发票等。各个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推出了不同的智慧化应用。台北市全方位推动智慧城市;新北市推出政府服务云系统、医疗精灵、防卫科技城计划、福利补助自己查等典型应用项目;台中市政府推出台中市地理及防灾资讯系统、台中市不动产资讯乐活网、幸福台中-乐龄行动导航计划、工业区需求反应式运输服务(DRTS)等典型应用项目等。
3.新的探索和实践得到广泛认可
台湾地区各个城市正在进行的智慧城市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悠游卡,目前台湾已发行2500万张,超过了台湾总人口,在台北市民满意度调查中,对悠游卡的满意率超过了95%。
台湾地区智慧城市的实践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在国际智能城市评核组织(ICF)进行的全球智慧城市评核的13年来,台湾城市拿过TOP7奖项占亚洲地区的3分之1,拿过TOP1全球首奖的亚洲城市只有3个,其中2个在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做法与特点
1.以人为本,紧密围绕市民日常的生活需求展开
不管是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慧医疗与健康照护、智慧旅游,还是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居家,都是直接为响应市民对便利生活、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而开展的,而且各个方面做得非常细致。
例如台湾地区的悠游卡,不仅可在台北捷运、各城市公交车、全岛铁路用悠游卡刷卡乘车,而且在许多便利店和学校也能派上用场,可用来缴费、消费等,岛上已有40多个商家12000多个店面开通了悠游卡使用功能,在台北市高中以下的学校和台湾地区一些高校,把悠游卡作为学生卡,学生能用它来借书、扣款和刷卡短信提醒家长等。同时,悠游卡开发了与信用卡合为一体的联名卡,联名卡在卡内钱额不足时,会自动充值500元新台币或500元新台币的倍数。民众凭卡乘车还可享有优惠的价格。
2.市场化为主导,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主体
台湾地区各大ICT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公司根据城市政府和市场的需求,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城市政府则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协议合作等方式,选择最合适的公司参与到智慧政府、智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和供给中来。
有关企业负责人介绍,智慧城市技术上其实不是问题,商业模式才是最关键的。有很多商业方面的智慧运用,因为暂时不能盈利而不被采纳,比如高级健康检查的医疗套餐服务。所以,即便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浪费的现象也不多见。
3.台湾地区当局和各城市政府高度重视,从自身职能的智慧化做起
台湾地区当局和各个城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在“2015台湾智慧城市创新大会首长高峰会”上,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毛治国出席并介绍了台湾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总体部署。各市县也积极推动智慧城市的应用,结合自身特点开发出多个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台湾地区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相比于对与此相关的产业进行直接的投资或政策干预,更多是积极推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自身职能方面的具体运用,通过许多的应用实践计划逐渐带动、积累出当今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效。
4.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协力共同推动
城市政府响应市民的需求,主动细致推动行政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智慧化。企业根据政府和市民需求,创造出合乎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政府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权责划分明确,并建立起比较明确的投入成本分担机制。例如新北市的远雄左岸玫瑰园,由开发商与新北市政府达成协议,开发商承建社区内所有智慧基础设施,包括区域联防控制中心、道路及红绿灯、绿化设施、自行车停放设施,建好后交给市政府运营维护,政府通过调节整个社区的建蔽率和容积率来平衡企业收益与成本。
社会组织发挥的组织、沟通、协调作用,是台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第一,他们与城市政府和企业之间有频繁而深入的联系,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能够互通双方的信息,成为政府与企业间无障碍沟通的桥梁;第二,他们与社会、市民的需求有密切的衔接和研究,对所在领域的发展趋势有较强的把握,可以给政府和企业提供建设性的建议;第三,他们积极搭建智慧城市战略等各类平台,广泛联系境内外城市先进的理念、产品和专业人才参与,通过设立奖项等方式,推动交流智慧城市各专业领域的成功实践经验;第四,他们积极组织有关城市政府、企业、专家参与境内外智慧城市展览、论坛等活动,推广自身理念和产品,同时学习其他城市先进经验。
市民是台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服务目标,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比较顺畅的途径,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去,而且因为和他们的利益直接相关,参与积极性都比较高。
5.跨界整合,强调“信息整合服务”的创新思维
新一代信息技术成熟后,资源整合变得相对容易,信息整合服务成为一大趋势,其也突破了传统服务的概念和模式。台湾地区各市县政府和企业顺应了这一趋势,积极主动在整合服务方面进行创新,并把这种创新从新技术领域扩展到传统服务领域。例如,位于彰化县的秀传医疗财团法人彰滨秀传纪念医院,建立起自身的资讯科技公司,把集团下属各个医院已有病历、保健预防资料等整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一系列的医护移动应用软件。此外,医院内部还设有7-11便利店、义美食品超市、秀传人文艺术馆、乐活舒压中心等人性化的、综合性的功能设置。
两岸智慧城市建设的比较、借鉴与启示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处于很好的政策环境中。《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先后出台,并成立了由25个部门组成的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将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从2008年起,智慧城市建设开始成为地方城市的目标,2014年,在多重利好因素刺激下,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情再度高涨。据报道,目前超过200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十多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省级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