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LED照明十大创新应用技术大盘点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从几年前Nuance轰轰烈烈入华,发展之路一直波澜不惊,除了在车载语音导航领域有所斩获后,在其它当初誓要拿下的金融、政府、呼叫中心等领域几乎毫无所得。直至2013年Nuance原大中华区总裁郑裕庆离开,Nuance作为全球语音老大在中国市场折桂的传闻一直在业界被讨论着。
尽管Nuance全球业绩依然亮丽,Nuance发布的财报显示:预计2013财年收入将达到22亿美元,而公司2005年只有2.32亿,10年时间增长了十倍。而且在Nuance官网上,也有很多Nuance对全球语音的描述:超过三分之二的财富120强企业使用Nuance解决方案;Nuance语音解决方案每年自动处理超过120亿次电话呼入互动业务;拥有8000多个客户语音服务解决方案;为超过七亿台移动设备提供语音支持;前十大汽车制造厂都是Nuance客户,目前有一亿辆采用Nuance语音解决方案的车行驶在路上……
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成绩是Nuance全球市场的总和,而中国市场的数据,一直看不到公开数据发布。但Nuance在中国市场取得业绩的主要来源是车载市场,这是不争的事实。
Nuance一直强调,近两年来车载语音识别技术使用群体保持了可观的增幅,2012年全球有2000万台新车搭载了Nuance的语音识别技术,而在2013年这一数量已经攀升到2800万辆,同比增长了40%。但根据企业网D1Net笔者获得的一些消息,Nuance在车载领域的可观增幅,绝大部分也是得益于全球汽车增幅。主要客户是宝马、奥迪、奔驰等全球车企,中国市场的车企客户主要是比亚迪全新思锐系列轿车。
市场竞争已经加剧的中国语音市场,早已不是仅凭“一单就能打天下”的时代了,中国语音市场早已有了自身的格局。
总体规模
据中国智能语音产业联盟发布的《2013中国智能语音产业发展白皮书》称,智能语音已进入快速应用阶段。去年,中国智能语音产业规模约为8.6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00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增长1000亿元,占全球相关产业规模的比重将由去年的5.6%增至17.1%。
上述针对语音产业市场的数据并不是特别可信,仅科大讯飞刚刚公布的2013年年报显示,实现营业总收入125370.78万元,同比增长59.92%,实现利润总额32058.40万元。试问,上述白皮书的内容如何让人信服。
通过与各语音厂商的各种调研结果来看,笔者预计中国智能语音产业总体规模应在20亿左右。当然,从产业规模来看,语音产业相比较其它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小规模。
竞争格局
1、从市场构成区域来看:可以分为国际国内两大阵营
国际厂商主要以Nuance、Google、微软为主,但这些厂商因为定位的不同,对语音的理解及研究有着本质区别。Nuance一直专注于智能语音的研究,相对于Google、微软来讲,专业度与专注度更高。Google、微软主要是自身的语音应用。
国外语音厂商的主要优势是对于语音的研究起步甚早,基础积淀很深,另外,国外客户对语音服务的接纳程度也比较高。
相比较国外,国内语音技术提供商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最早的科大讯飞,后续捷通华声紧步相随,再加上中科信利、云知声等传统新秀语音企业的加盟,去年开始,百度、搜狗、腾讯等由于自身业务需求应用,也通过资本收购或者自主研发进军语音市场。
所以,从上述语音企业的构成来看,中国语音产业已形成了以科大讯飞为重点、围绕其它各传统语音企业,最外围以语音应用为主的产业格局。
很明显:中国语音市场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中国自身的本土企业,这与其它IT信息化领域从一开始就由国际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有着明显不同。
2、从行业市场构成来看:可以分为教育行业、汽车行业、呼叫中心、互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等;
教育领域:科大讯飞无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各个教育部门的普通话考级、听力考试,都引入了科大讯飞的语音技术。
汽车领域:国际品牌的汽车车载语音几乎被Nuance垄断,宝马、奥迪、奔驰等品牌的全球化策略,让Nuance的全球化语音识别技术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相比较中国本土语音厂商还始终走在中国本土语言的路上,Nuance的全球化语音识别技术显然无人能比。
呼叫中心:笔者一直认为语音识别技术应该大力作用于呼叫中心,但呼叫中心作为客户服务的一种重要模式,在智能语音交互的探索上却一直止步不前,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非常少。Nuance初进中国市场时,曾经信心满满的希望发力金融系统的呼叫中心,但收效甚危,所以转变了策略。
互联网应用:互联网应用是最近几年增长较快的一个市场,无论是智能语音搜索,还是地图导航,都被当成未来互联网竞争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百度与搜狗就在进行着比拼,百度地图、百度导航刚刚开启语音应用,搜狗地图导航犬就全面运用了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语音唤醒等功能。
移动互联网应用:如果说互联网应用是最近几年增长较快的一个市场,那么移动互联网应用则是增长最快的市场,我们看到,各大语音应用厂商都对此进行了重点步局。
如Nuance针对手机、个人电脑、可穿戴设备、电视、互联汽车和移动应用程序的下一代智能系统的智能语音应用方面都做了规划;捷通华声打造的灵云平台以及科大讯飞的灵犀平台,都为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了语音接入。
很明显:中国语音产业应用领域还仅限于几个相对成熟的行业,服务应用模式还非常单一,也还没有形成特别有代表性的产品。相比较国外市场而言,一个苹果的Siri应用,就让Nuance一夜间响誉全球,中国有代表性的产品很难让人记住。
刚刚分析了一番中国语音市场的现状,接下来我们找找原因。
语音之伤
伤痛之一:非常规竞争;
中国语音市场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各语音厂商的掌门人在对竞争对手的称呼上都是“哥哥弟弟”的叫着,虽然这与大家都师出名门有关,但深究会发现,里面的暗门不少。
本身语音技术性要求较高,需要有长时间的基础科研做为背景,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现科研生产力的真正落地。
中国语音技术提供商的确都师出名门:
科大讯飞有中国科技大学及中科院研究所背景,再加上安徽省政府的大力扶持,几乎是一枝独秀的走在前列。
捷通华声创始人来自于清华大学,但一直是民营企业出身,踉踉跄跄的跟在身后,去年终于拉上了百度和清华大学组成战略联盟,期望能在语音市场与竞争对手抗衡一番。
云知声虽然是后起之秀,因为有中国自动化研究所的背景,加上在盛大的应用历练,也在中国语音市场中拼出了一席之地。
中科信利则是在上述几家厂商的无序竞争中求得夹缝生存空间而得以迅速成长起来,在企业网D1Net笔者看来,上述企业似乎想通过培养自己某一亲信者,在各种博弈中平衡实力。在这种博弈中,中科信利独立成长起来。
中国语音厂商本来也就这几家,竞争是常规,但应该避免的是非常规竞争。
伤痛之二:互挖墙角
刚才也说道:语音产业基础技术研究深厚,因此,语音人才相对稀缺,各竞争厂商互挖墙角是常事。上不得台面的消息,本笔者就知道好几起行业内的人才争斗事件。
当然,人才竞争并不只是中国的独有现象,国际大牌公司的竞争其实更为冷酷。众所周知,Nuance因为苹果的Siri一举成名,但很快,苹果便宣布不再使用Nuance的语音。同时人才争夺战也在打响,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在波士顿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心,距Nuance 的伯灵顿总部只有15 英里,而前Nuance 员工就在里面研究非Nuance 版的Siri。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渐渐地iPhone 就可以做到去Nuance 化。
人才竞争永远都是公司成长的重要因素,但语音技术研究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环境,过于频繁的互挖墙角,对人才的成长非常不利。
总结
当然,Nuance在中国市场的伤,因素有很多,Nuance作为全球知名语音企业,虽然有跨国优势,但毕竟对中国本土语音的理解会有差异,这是其一;
其二,Nuance 的语音技术基于统计推断,通过音素(音节)和上下文来进行识别,技术本身相对复杂,同时,Nuance针对语音的合作均需收取高昂的授权费,这一点也不符合中国国情。
第三,语音的收集与分析,已成为一个国家信息安全的最重要一部分,尤其是美国棱镜计划曝光之后,语音信息安全已受到足够重视,在此背景下,Nuance挺进中国市场的确是生不逢时。有此之伤,也就在意料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