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医疗欲图中国,必过五关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三大潜力和投资新宠
可穿戴电子设备是当下前沿科技的热点,医疗产业则是近年中国改革的核心。当可穿戴设备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势必引发各方的高度关注。可穿戴医疗设备是将可穿戴技术应用于体征检测、运动数据统计及健康状况改善的设备统称,具备监测生理指标、记录数据、动态观察等三大作用。
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值将超过80亿美元(约合480亿人民币),主要受益于医疗保健类产品的推动。而根据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对移动医疗行业的测算标准,预计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人民币。可穿戴医疗设备为何会引爆中国市场?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可穿戴医疗在中国发展的三大潜力:
第一,数字医疗势不可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比重稳步上升,这与中国当前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和供给不足形成矛盾。在中国,医疗服务的规模大约是2~3万亿人民币,占GDP的5%~6%;而在美国,这一数值是2~3万亿美元,占到GDP的17%左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可以缓解我国医疗供给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数字医疗结合了大数据、可穿戴科技、移动终端应用、社交网络、认知计算、3D打印等前沿科技。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维护健康的同时,节省了普通医疗检测的支出。目前,可穿戴设备已经被应用到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健康保健、居家养老等方面,如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可穿戴产品,就是美国可穿戴技术及音频设备开发商Jawbone公司推出的UP智能手环,它能监测并管理日常活动、睡眠情况和饮食习惯等数据。
第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特殊医疗服务需求。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多数家庭的结构呈现4-2-1的倒金字塔形态,即一对年轻夫妇同时要赡养四位老人,并抚育一个孩子,其中任何一个人的健康出现问题都将可能带来难以承受的金钱、时间及精力方面的压力。因此,与健康管理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正越来越受到重视。类别繁多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应运而生,方便、舒适,可实时监控老人和孩子的体征,为繁忙的上班族提供了关怀家人的更好途径。
第三,可穿戴设备综合硬件和软件的优势。一方面,硬件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终端的外形越来越小巧,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到可随身佩戴的小物件;另一方面,无线网络、云计算和社交媒体等能为可穿戴设备的用户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形成丰富多元的商业生态系统。
在这些客观因素的驱动下,百度、三星、谷歌、盛大、九安医疗等IT硬件、软件、服务提供商和医疗器械公司纷纷加入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竞争中。如九安医疗与苹果公司合作,设计生产可便携式医疗设备、手环等,检测血压、血氧、体重等基本体征,并通过APP应用进行数据记录、分析和慢性病跟踪、管理。2013年创业板“九安医疗”的股价尚在10元左右徘徊,而2014年2月一举上涨到25元以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可穿戴医疗产业前景的乐观态度。
五大瓶颈需要突破
当智能眼镜、头罩、手表、手环、脚环、睡衣、鞋子、袜子渐渐“攻占”人体的各个部分,形成人体信号的体域网(Body Area Network),人们是否会质疑可穿戴设备果真如此神奇、潜力无限?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面临哪些市场挑战?
首先,可穿戴设备应回归用户需求和价值定位。大数据、粉丝经济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可穿戴设备外观炫酷,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购买。但是冲动引导的购买行为,无法产生持续的购买力;已经购买的用户,也不会持续、长期地佩戴。并且,可穿戴设备背后的社交媒体、大数据和云计算,由于缺乏足够的用户群和数据积累,无法体现进一步的价值。
当下,不少智能硬件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联网而联网、为了开发应用而开发应用,未能真正抓住用户“痛点”,迷失商业模式本质的三大要素——客户价值的独特性、关键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和盈利途径可持续性。比如,基于百度云开发的可穿戴设备“咕咚手环”,主打“运动状况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三大功能。但手环其实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无法纠正用户的不良生活习惯。如何鼓励用户长期佩戴,培养用户黏性,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值得深思。
其次,可穿戴设备须摆脱“智能手机附属品”的窘境。目前,可穿戴设备大多非必需品,比起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并不具有颠覆性。众多智能手环可以记录睡眠时间和行走路径,而智能手机很容易就能实现这些功能。如盛大旗下果壳电子发布的一款智能便携设备GEAK Watch,可引入WiFi模块、搭配蓝牙4.0技术连接智能手机,接收信息提示、查看邮件标题等,但它仅仅还是智能手机的一种附属品。目前少量可独立使用的可穿戴产品已经问世,值得进一步探究。
第三,需要击破硬件开发的技术壁垒。可穿戴设备是人与世界沟通的新工具,开启了物联网2.0时代的大门;但与软件相比,在硬件方面,可穿戴设备面临更大的技术壁垒。如MEMS(微机电系统)承担了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重任,但中国MEMS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初创企业聚集于长三角,其技术远落后于国际巨头。此外,可穿戴设备还存在电磁辐射、电池续航能力差、依赖智能手机、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有待改善等问题。
第四,需要提升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在美国,可穿戴设备上市必须经过FDA认证,而中国尚未出台相关的监管法律或法规。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检测结果能否被医院认可,对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如何处理,尚无定论。另外,即使可穿戴医疗设备准确捕捉了使用者的各种体征,它是否能妥善分析这些医疗“大数据”,得出靠谱的结果,来指导人们的睡眠、饮食、工作、运动,仍然需要临床测试来进行验证和比对。
最后一点,需要培育出色的产品经理。当前不少可穿戴设备背后的产品经理是硬件工程师出身,他们具有卓越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却缺乏用户导向性的营销模式思考与行业洞察力。兼具软硬件开发能力的产品经理屈指可数,使工程师能够像IT公司产品开发者那样充满创意和营销理念,懂得团队协作,兼顾功能、设计、用户需求和体验,更是难上加难。
正如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所指出的那样,“可穿戴设备在未来五年内还无法成为一个大产业。用户反馈的不实用、不易用等问题客观存在,仍需从业者进行技术探索。”当越来越多的可穿戴医疗设备提供商从用户的真正需求着手,兼顾硬件、软件的开发,针对目标人群进行差异化营销、培育市场之时,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前景才会迎来一片光明。
更多阅读和视频,敬请访问 “复旦商业知识”网站、APP、微博微信。作者:陈佳诗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集团新业务发展经理,复旦大学管理医药健康行业俱乐部发起人及核心理事,聚劲咖啡馆成员,加州大学医疗行业俱乐部成员;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学士,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关注移动医疗、数字医疗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