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难落地 华强北遇“无米下锅”烦恼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可穿戴若成功,需要在设计、能耗、功用之间取得平衡。”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Misfit Wearables公司CEO、创始人Sonny Vu正对着台下数百位制造商和采购商发表主题演讲,这是环球资源2014年香港春季电子展上的一幕。
而就在演讲厅的楼下,电子展的另一个角落,深圳一电子厂商的总经理毛云(化名)正在和来自海外的客户接洽,在他的展台中,放置着十几款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表产品。
“上午见的都是老朋友,主要的兴趣点还是在平板这块。”手里摆弄着一块智能手表的毛云显得有些无精打采,在外界,他手里这块“智能手表”有一个更时髦的称呼:可穿戴智能设备。过去一年来,这个名词已成为深圳乃至全球硬件业的新大陆(15.87, 0.29, 1.86%),在很多预测报告里,这个市场将如同过去的手机和平板市场一样,是一块即将爆发的蓝海。
但事实上,作为“接棒”平板的可穿戴产品,似乎并没有引起华强北山寨厂商的追捧。相反,由于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利润的快速下滑,深圳电子山寨圈正在遭遇“无米下锅”的烦恼。
概念爆炒后的陷阱
与线上可穿戴式设备的火爆截然不同,目前在实体市场真正的可穿戴式设备还没什么动静。
记者近日走访了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华强北电子市场,多个卖场中仅有几家商家售卖“可穿戴”产品,确切地说,大多数都是采用联发科[微博]芯片解决方案的“手表式”手机。
这与想象中的智能穿戴产品相去甚远,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手表式的智能产品大多数采用的是联发科平台,插入电话卡后可以直接打电话和收发信息,支持MP3播放、蓝牙、Java后台运行等一般手机功能,报价在150~800元之间。
远望数码城中的一名商家告诉记者,目前可穿戴设备产品大多数只是手表,但从性价比来看,还不如买个手机合适。“现在安卓手机也有七八十元的,看你要什么类型的,手表类型的也有。”上述商家对记者说,现在消费者对这些概念不是特别有兴趣,海外采购商的兴趣也不大。
据记者了解,作为春季电子第一展,环球资源香港电子展共有4200个展位,其中,可穿戴参展商仅有八九家,而参展商中80%由深圳中小电子企业组成。
市场上对可穿戴产品的“冷漠”给第一批进入智能穿戴领域的山寨厂商泼了一盆冷水,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穿戴设备被这些山寨公司视作“救命的稻草”。
毛云也是在两年前加入可穿戴产品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为了抢占先机,很多同行在更早的时候,2011年左右就进入了这个市场,而当时大家只是赌一个概念,没有大的投入,但从去年开始,这个数量起码翻了一番,在华强北市场上贩卖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厂商多了上百家。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可穿戴设备在过去的一年呈现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并且2014年的出货量将超过1900万部,较2013年的销量增加两倍。此外,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在2018年将达到1.119亿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8.4%。而一些投行的数据更加乐观,预测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会在3年内达到560亿美元。
“大家也是被这些数据搞晕了,即便是大厂商,出货量据我们了解也只是一般般。”毛云告诉记者,目前华强北做一款可穿戴产品的门槛很低,特别是原来做平板和手机的人,只要联系一下方案厂商,配个芯片就可以了。但没有哪家做出量来,很多都是玩票性质。
据其介绍,出货量每月在几百台的厂商已经算是行业中做得不错的,更多的厂商是在“投钱”养这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