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强化技术突破 OGS触控满足笔电变形设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笔电品牌商为提高旗下Ultrabook产品的附加价值,竞相开发出结合变形概念与窄边框设计的机种,导致OGS面板强度挑战加剧,因此OGS面板厂正纷纷借重物理与化学式二次强化制程,并克服二次强化衍生的相关缺陷与问题,以提升OGS面板强度。
随着Windows8作业系统问世,产业界无不仔细观察此一以触控互动为核心的创新软体,是否有机会掀起一波新的消费性电子需求。特别是在触控笔电的应用领域,目前各家厂商研发的触控笔电皆以搭载轻薄、可拆平板萤幕、金属超薄外壳、窄边框萤幕的广视觉效果设计为理念,似乎成为下一代触控笔电的趋势主流。
然而,尽管目前新概念的触控笔电具备明显的设计感和差异性,高销售价格却成为不景气时代的发展阻力,各品牌业者为压低成本,几乎将发展重心投注在降低笔电零组件的生产成本上,促使单片玻璃方案(OGS)触控产品成为现今触控笔电的产品首选。
在高度全平面贴合技术的良率提升,以及Windows8作业系统带动下,消费性触控电子产品市场需求逐渐浮现,OGS触控面板商机已在2012下半年爆发,不论大、中、小萤幕尺寸的行动装置,产品均已大量使用OGS,但OGS面板厂获利关键点在于压低OGS模组生产成本,简化生产制程站别数量和导入低价材料元件。
另外,随着苹果(Apple)将内嵌式(In-cell)(图1)触控技术用在iPhone5产品上,高阶智慧型手机产品无不争先恐后的跟进,使得触控面板市场战火升温(表1),包括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TFTLCD)面板厂(如友达、群创及华映)亦积极抢食触控商机大饼。
图1In-cellPixelDesign示意图与面板剖面图说明
In-cell技术具备轻薄、透光率高及省电等优势,然黄光技术门槛高,故苹果选择In-cell,藉此与其他竞争对手区隔;但In-cell在良率与生产依然有很大的问题,短期内应无机会取代外挂式触控面板。因此,以目前发展观之,小尺寸产品可能采用In-cell触控;但大尺寸面板如13寸以上采用OGS或TOL(TouchOnLens)技术,将是较好的选择。
OGS产品前后段制程简介
OGS的制程方式为玻璃母基板(Sheet)进行金属线镀膜(Sputter)、黑色矩阵(BlackMatrix,BM)氧化铟锡(ITO)制程后,再经过切割(CutTIng)和研磨精雕制程(Grinding/CNC)为小基板(Chip),接下来用抛光研磨修整玻璃边缘的细微裂痕(Chipping)。
OGS在前段黄光制程会先进行BM黄光制程(图2),再进行ITO和Al/Mo/Al的黄光制程,金属层(MetalLayer)厚度皆小于4,000(A),若发生粉尘粒子(ParTIcle)、纤维(Fiber)、金属成膜不良等导致导电线路缺陷,将严重影响产品电性,造成报废无法出货。
图2OGS产品前段制程流程图
OGS后段制程由切割开始算起(图3),经过CNC磨边让产品产生导角,避免使用者刮伤或摔落测试时发生边缘破损,之后再投入物理或是化学二次强化制程,增加其产品在四点弯曲(4PointBending)测试的能力。若是化学二次强化后会再经过移除抗酸膜的站点,再进入清洗机台移除残胶和多余的氢氟酸,然后检测外观是否有问题,最后再到印刷电路板(PCB)的贴合及电性功能检测,填补BM制程,然后于OGS产品正反面贴上保护膜后,即可出货。
图3OGS产品后段制程流程图
由现今市场走向观察,OGS有趋近大尺寸的趋势,且触控产品使用强化玻璃,其强化深度与售价皆是向上成长,故OGS产品成本将逐渐增加,良率问题格外重要,因此如何在前段制程有效利用玻璃、避免报废,是现今OGS生产线必须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