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析光伏产业 危机与机遇并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这个行业,曾经被投资者疯狂追捧,一度诞生了中国首富;这个行业,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每年斥巨资发放补贴,扶持发展,被誉为前景最为光明的行业,而2007年中国的产量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还是这个行业,近来出现一波接一波的破产潮,甚至连昔日的行业龙头也难逃灭顶之灾!
这就是光伏产业,在短短三年之中,经历了景气度的繁荣高峰与衰退低谷间的大起大落,众多企业感受到从“烈火烹油”到“冰寒刺骨”的滋味。
然而,正当国内企业还挣扎在存亡边际,从华尔街却传来了全新的讯息:一方面,美股光伏龙头股价轮番暴涨,最具代表性的Sunpower(NASDAQ:SPWR)今年股价涨幅超过300%;另一方面,“股神”巴菲特携25亿美元收购光伏电站,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苹果”也投资光伏产业。作为世界上最有效的资本市场,股价的上涨是人们用资金在投票,巴菲特、苹果公司在行业低谷期竞相投资太阳能领域,这意味着什么?
股价靓丽表现的同时,行业基本面也正发生着变化。美国、中国等新兴市场正在发生剧变,产业政策集中出台,上网与补贴发放更具确定性和可操作性,光伏电站中长期规划被大幅提高,巨大的装机需求一触即发。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光伏转换率逐年提高,成本逐年下降,优势企业的发电成本即将与火电持平,而一旦突破这一“临界点”,平价上网的时代即将来临,光伏发电替代传统火电的大幕随即拉开,人类的能源消费结构也会随之改变。
光伏危机是暂时的,能源危机是长期的。让蓝天替代煤,这是全人类的梦想,让我们期待,这一梦想能尽快在中国的土地上成为现实!
回顾篇
光伏发展五大阶段梦想照进现实
回顾整个太阳能电池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萌芽期、爬升期、成长期、繁荣期、衰退期五个时期。
萌芽期(1839年~1955年):
该时期的标志事件是“光生伏特效应”的发现。1839年19岁的法国贝克勒尔做物理实验时,发现了“光生伏特效应”。1954年,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个实用价值的硅太阳能电池,纽约时报把这一突破性的成果称为“最终导致使无限阳光为人类文明服务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爬升期(1959年~1994年):
1959年第一个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问世,在1960年太阳能电池首次实现并网运行。1978年美国建成100KW光伏电站,随后太阳能效率不断提高,其中1980年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20%,多晶硅为14.5%。
成长期(1994年~2007年):
在1994年~2004年这十年时,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了17倍,近5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0%。而在2004年后,太阳能电池市场竞争激烈,欧洲和日本的领先格局已被打破,尽管销售市场在欧洲,但是生产重镇已转向亚洲。2007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繁荣期(2010年~2011年上半年):
2010年下半年起全球经济危机压抑的需求逐渐释放,产能供不应求,至2011年上半年,全球光伏产业出现新一轮景气期,各大厂商大量扩产。
衰退期(2011下半年~2012年底):
后金融危机时代盲目扩张的产能,导致整个光伏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多晶硅等光伏产品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
危机篇
恶性竞争VS欧洲削补 光伏产品跌价九成陷寒冬
金融危机的后续效应对光伏行业影响是致命的,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压制的需求启动,光伏行业进入了新的一轮景气期,但这一景气期却因欧债危机爆发导致的各国财政补贴削减而戛然而止。
光伏行业发展主要依赖政府补贴,补贴下调直接影响到装机需求,欧洲是我国光伏行业第一大市场,欧洲市场需求萎缩,国内市场迟迟不能启动。景气期时行业的无序扩张,最终酝酿了产能过剩的“苦果”。
短期的供不应求导致巨量扩产
2010年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前期被抑制的需求得到释放,全球光伏行业出现新一轮的增长,英国研究公司IMS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达到17.5GW,与2009年的7.2GW增量相比,增长率高达143%。
装机容量的大幅增长,提升了对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需求;需求的快速增长,更是催生了整个光伏行业自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的牛市行情。
首先,以多晶硅价格看,在需求的带动下,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现货市场的多晶硅价格从最低50美元/千克左右上涨至100美元/千克左右,虽然最后价格有所回落,但也保持在80美元/千克左右水平。
其次,在A股的资本市场中,精工科技 (002006)、乐山电力(600644)、中环股份(002129)等新能源概念股亦是受到资金大肆炒作,股价涨幅高达数倍。
产品价格暴涨的背后,映射出行业的新一轮景气期。由于下游国际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国内光伏企业相对有限的产能,国内光伏企业开始大幅扩张自身的产能;而在下游的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中,也与上游多晶硅发展类似,需求的增长,使得各大企业相继扩大产能应对需求,其中无锡尚德、天威英利、河北晶澳等产能的扩张速度都达到50%以上。
欧洲补贴削减 中国产能过剩
全球经济复苏,光伏行业抑制的需求得到释放,尤其是在德国、意大利装机需求共振下,2011年底全球需求增速达到最高峰。自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光伏行业经历了一轮大牛市。
由于光伏发电成本远高于常规能源,光伏行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补贴。欧债危机横行,其中全球主要的光伏市场德国、意大利等相继下调光伏补贴额度,而补贴的下调直接影响装机容量增幅。而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90%都是出口,其中对欧洲出口的比例达80%,主要国家包括德国、意大利、瑞士和比利时。
相关国家补贴的大幅度下调,压缩国内光伏企业出口空间。启动国内的光伏市场需求就成为最紧迫的事情,虽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已经出台了不少鼓励启动内需政策,比如2009年启动的金太阳示范工程,但类似的政策鼓励并未产生真正的效果,比如金太阳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一直陷入企业“钻漏洞”与政府“打补丁”的博弈战。
事实上,围绕着金太阳示范工程,跑项目、骗补贴、拖工期、以次充好等传闻不绝于耳,而到最后很多光伏项目并未上马。另一方面,国内入网标准,产品检测能力缺失,也导致了光伏发电难以并网,这是在终端上影响到了上游的建设热情,以至于限制了国内需求的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