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套手机问世 便携设备迅猛发展中暗藏隐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如今谷歌在可穿戴式设备的市场上独占鳌头,可是大家在观看了无数有关谷歌眼镜的消息之后,也还是很乐意去了解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就比如说这款可穿戴式手套手机,由英国的Sean Miles制作,不仅震撼了BBC的工作人员,也使我们很惊喜。
Sean Miles给BBC的工作人员展示了怎么用手套打电话,他通过大拇指听,通过小拇指说话。
宅男们,是不是心动了,想得到一个这种手套?可惜的是这款蓝牙手套现在还不是一个商业项目,这只是Sean为02 Recycling手机公司做得一个实验。他之前还开发过卫生的鞋子手机。
Sean声称他最大的障碍就是怎么在纺织物中添加科技元件。最终,他还是克服了障碍。他将蓝牙设备内置在手套中,并且在大拇指处添加耳机,而在小拇指处安装扬声器。
他的最终目标是将生活中的每件物品都附加上科技的元素,那时人们即使不戴眼镜,也可以假装自己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
所以,不久后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都可能具有科技。那就让我们期待“牛仔裤播放器”和“能收发信息的内裤”吧。
便携设备迅猛发展
近年来, 可穿戴计算机 (Wearable Computer,WearComp)悄然成为研究热点,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可穿戴计算机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交互模式,使人与计算机成为一体,提高了人的整体交互和计算能力。它提供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计算和无时不有的交互方式。通过“内在连通性”实现快速的数据获取、通过超快的分享内容能力高效地保持社交联系。摆脱传统的手持设备而获得无缝的网络访问体验。随着计算机及相关元器件不断超微型化的发展,可穿戴计算机应运而生,是人们追求“计算机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和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
如今智能的设备已经不局限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由谷歌研发的Google Glass“拓展现实”眼镜让我们眼前一亮,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经具备了之前很多科幻电影里面才会出现的设备,苹果为了叫板谷歌,也推出了一款智能设备,这就是由概念设计师Anders Kjellberg设计的智能手表—iWatch,这款手表内置了iOS系统,并且支持FaceTIme、WiFi、蓝牙、Airplay等功能,同时最令人惊喜的是,iWatch支持ReTIna触摸屏,这款手表看似和iPod nano一样,也具备16GB的存储空间,令人兴奋的是iWatch还具备8种个性化的表带,让你尽情挥洒个性。
屡被炒作的可穿戴设备并非仅局限于医疗设备领域,包括谷歌眼镜、苹果手表和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可穿戴产品也频频被提及,让可穿戴概念涵盖好几个不同的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回顾一下近期被热炒的可穿戴设备,关注度最高的可能是谷歌眼镜和苹果的iWatch,而包括三星、英特尔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抢滩这一市场。在医疗保健领域,可穿戴计步器等产品发展得如火如荼。CardioNet出售的可穿戴心脏检测医疗设备,可根据用户反馈的数据在后台提供心脏健康状况监测与数据分析。
消费电子产品一直沿着智能性和便携性两个维度发展。过去几年,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智能性维度,设备从功能型开始向智能型转变,智能手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在智能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市场又把便携性提上日程。谷歌眼镜的发布、iWatch的提出,让消费者的目光聚集在电子设备的可穿戴性上。
有报告显示,用户平均每天触碰手机150次,而可穿戴设备能解放双手。用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这么多可穿戴设备的推出,其实无非是看准了消费者快速获取数据、快速分享内容和高效保持社交联系的需求,为的是通过可穿戴设备摆脱传统手持设备并获得无缝的网络访问体验。
在日前举行的D11: All Things Digital大会上,科技行业的巨头们对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前景展开了激烈讨论。“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表示,可穿戴计算设备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第三个周期”的“明星”。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则表示,可穿戴计算设备可能会成为该公司产品线中“另一个重要分支”。
解读:
我们认为:电池问题已经让智能手机厂商们伤透脑筋,现在这个噩梦要来困扰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商了。相比起智能设备各项硬件的突飞猛进,电池技术始终停滞不前,Google Glass也因为仅能支撑五六个小时的电量频遭质疑,同时电池的体积和容量对体积更小的可穿戴设备来说更加显得捉襟见肘。
而曾被寄予厚望的无线充电技术也不再热门,在实际使用上,它并不像听上去那么酷,用户需要使用架设专门的设备,其普及程度也无法满足可穿戴设备大范围使用的需求。
相比起电池技术,传感技术的进步要显着的多。加拿大创业公司Thalmic Labs推出的MYO腕带可以通过人体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生物电变化来判断佩戴者意图,在将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新来通过蓝牙发送到受控设备,而实现用手势来控制电脑、电视、甚至汽车等终端。
而通过云端技术与大数据运算,未来可穿戴智能设备还可以对增加更多的体验和功能,但是这要基于各项技术的均衡发展和良好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