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到户强制性国标将带来什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为了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发展建设,增加用户选择权。在住建部的大力支持下,工信部组织编制了《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和《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两项国家标准。业内普遍预计两项新规的出台也将进一步利好光纤市场。
事件:为“加快宽带中国建设”、“加快普及光纤入户”的要求,推进光纤到户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组织编制的《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和《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项国家标准已于近日发布,并计划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标准主要规定了以下强制性要求:在公用电信网已实现光纤传输的县级及以上城区,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通信设施应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建设;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必须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用户可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的地下通信管道、配线管网、电信间、设备间等通信设施必须与住宅区及住宅建筑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据最新的统计显示,截止2012年年底,我国新增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超过4300万户。业内普遍预计随着宽带工程的推进,国内光通信市场将持续向好,而两项新规的出台也将进一步利好光纤市场。
国家标准出台 破除最后一公里难题
2012年以来,我国掀起了全国性的宽带提速运动,作为运动的主角,运营商在大力推动宽带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其中,入户施工改造难、应用内容拉动不足、缺乏光纤驻地网强制规范等成为其推进过程中难以跨越的槛。运营商呼吁政府尽快出台光纤驻地网强制规范,将光纤网络设施比照水电气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运营商光纤宽带接入难度。
随着两项国家标准的出台,在宽带中国建设过程中,长期困扰运营商“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二十米”的光纤接入难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工信部表示,制定并发布实施光纤到户建设强制性国家标准是破解住宅小区宽带建设难题、促进住宅小区通信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光纤到户建设的重要基础,对于加快宽带网络发展、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用户可自选宽带商 将有利于破除垄断
业内普遍认为,光纤到户上述国家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是明确了今后新建住宅直接用光纤到户方式建设,而不再用铜缆,可使电信运营商免去光纤改造的烦恼;其次规定住宅区应允许多家运营商平等接入,实际上可让用户对宽带运营商有选择权,目前,一些小型宽带商甚至无资质的企业往往依靠与小区开发商或物业的关系垄断小区宽带,却提供不了很好的宽带服务,这一国家标准将有利于破除这种垄断。
市场:
万亿投资将启 光纤入户提速
对于工信部新规,多数市场机构认为,这对整个光纤宽带行业而言将是一大利好。华创证券、光大证券等券商研报预测,随着光纤宽带工程的推进,“十二五”期间,光纤宽带行业的投资规模将保持平均每年30%以上的增长。
工信部等权威部门预测,“十二五”期间光纤宽带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与之相关的上下游行业整体投资规模将有望超过1万亿元。部分券商报告也估算,“十二五”期间,电信行业全行业投资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其中约50%和光纤宽带建设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有关。
有券商认为,随着光纤宽带工程进一步提速,三大电信运营商会进一步增加相关设备的采购和工程建设。届时,中兴通讯、烽火通信等接入系统设备厂商,以及永鼎股份、亨通光电等光纤光缆生产厂商将率先受益;随后光迅科技、华工科技等光器件及光模块厂商,以及新海宜、日海通讯等物理连接保护设备厂商也将随之受益。
光纤光缆市场再逢扩容良机
2013年,宽带网络的政策利好消息开始释放,光纤光缆产业将再度迎来供不应求的局面,在驻地网,ODN产业规模迅速扩大,GPON/EPON集采规模扩大化并重点指向FTTH应用;在承载网,100G技术通过验证并逐步进入商用。国内的光通信产业、市场规模都将获得突破,引领全球光网络市场的发展。对国内光通信、光纤线缆企业来说,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光纤线缆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加强光纤预制棒技术,提高拉纤、制纤水平;在关键的光器件上突破核心技术,从下游封装商向上游核心芯片提供商发展,从而在政策利好、市场利好的较好发展环境中求得突破。
本土企业获得发展契机
本次规划的出台对我国光纤到户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住宅通信施工标准就由最初的征求意见稿变为了国家标准,可见国家对于推进宽带中国战略的决心,也从正面促进了我国光纤企业的发展。
从2012年宽带中国战略以及光纤到户战略实施开始,我国的光纤需求量就开始不断攀升,国内的光纤生产企业也不断开发生产出具有独立产权的光纤产品和技术,随着武汉光谷的稳步发展,光纤预制棒、光纤线缆等技术的不断升级,长飞、亨通等一大批国内本土企业正在腾飞。在光纤市场的带动下,各大光纤生产厂家纷纷着眼于国际市场,加快国际化布局,乘着我国光纤高速发展的春风,展开了全球化的“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