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LED射灯灯具的实现过程(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射灯是典型的无主灯、无定规模的现代流派照明,能营造室内照明气氛,若将一排小射灯组合起来,光线能变幻奇妙的图案。由于小射灯可自由变换角度,组合照明的效果也千变万化。射灯光线柔和,也可以局部采光,烘托气氛。如果想要更好的使用LED射灯,有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笔者与大家一起来探讨关于LED射灯方面的知识。
(一)LED射灯选购常识
射灯根据出光面大小可分为PAR16、PAR20、PAR30、PAR38这几种,常用灯头有GU10、E27、E14等,这类射灯都是采用市电85~265VAC供电。此外还有一种MR16射灯,灯头为GU5.3,是采用12VAC供电,其前端还有一个电子变压器或工频变压器将市电22OVAC转换为12VAC。
射灯的角度一般在65°以下,主要用于局部照明、重点照明等场合。各厂商的LED射灯角度大多集中在12°、24°、36°这几种范围。
根据《GB 50034-200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室内照明光源相关色温可分为三组,小于3300K为暖色,适用于客房、卧室、病房、酒吧、餐厅;3300K~5300K为中间色,适用于办公室、教室、阅览室、诊室、检验室、机加工车间、仪表装配;大于5300K为冷色,适用于热加工车间、高照度场所[1]。目前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基本是引用《ANSI C78.377》,将色温分为2700K、3000K、3500K、4000K、4500K、5000K、5700K、6500K这几个档次,各色温允许的色容差范围如图1。
图1:LED色温色容差范围
因此LED射灯通常也按此进行色温分类。但LED射灯主要应用于室内照明,色温主要集中在2700K、3000K、4000K和5700K这几个档次。
在《GB 50034-200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规定,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Ra)不宜小于80。在灯具安装高度大于6m的工业建筑场所,Ra可低于80,但必须能够辨别安全色。
LED射灯需思考接口标准化
在LED射灯选购时,需详细阅读厂家提供的说明书或包装说明,确定产品的供电电压以及产品相关参数,包括光通量、色温、功率、显色指数、角度等。在室内照明中,进行 LED射灯选购时,首先要确定是采用市电直接供电,还是采用变压器转换后供电,以此来选择是购买MR16还是其它射灯;其次要确定射灯的灯头和出光尺寸;然后还需确认你所需射灯的角度范围;最后可根据上述《GB 50034-200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要求,根据使用场合确认色温、显色指数以便达到想要的照明效果。如果对灯具参数不是很懂的情况下,可以查看包装上的等效标示,看等效于多少功率的传统灯具,从而进行选择。
由于现有各厂家的LED射灯良莠不齐,很多厂家为了解决散热和电源放置空间的问题,不是完全参照IEC 60630设计射灯外形,而射灯在有些时候是作为一些灯具的光源使用,因此需要明确该LED射灯是否可以装入该灯具内。如果不能装入,还需要再购买与之相匹配的灯具外壳,进行整体式替换。对于MR16射灯,由于其前端有一个电子变压器或工频变压器,购买MR16时还需要确认是否可以与该变压器兼容。如果不兼容就会出现灯闪或不亮的情况。对于可控硅调光的射灯,还需要考虑灯具与调光器的兼容性问题,否则会出现调光时灯闪烁或不能调光的现象。
(二)LED射灯发展方向及其规格接口标准化思考
目前的LED射灯都是以替代传统卤钨灯射灯为主,受其外形、灯头和安装要求的限制,使得LED射灯的设计面临许多的困难。在现有射灯标准的尺寸范围内,很难将一个LED射灯做到高功率和高光通量,同时配光、散热、电气安全等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不能体现LED的长寿命、高光效等特点,不利于LED照明的健康发展。
LED本是一种新型光源,LED射灯是最早能体现LED特点的应用产品之一。应根据LED特点,制定一套新型的LED射灯规格接口标准。对LED射灯的外形尺寸、模组分块、参数分档、标准接口等进行规定,实现LED的模块化和互换性,从而推进LED照明的健康发展。
目前,国际上的ZHAGA联盟,其吸引了来自美国、亚洲和欧洲数百家灯具、光源、LED模组等制造商及行业相关企业,已经在开展LED灯具的规格接口标准制定。其致力于加强LED模组及其控件在机械、测试、参数等方面的兼容性。相关技术规范已经有出版,部分已修订多次。在中国,由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牵头组织了九洲光电等多家企业,也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总结:随着LED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的不断降低,LED射灯已初步获得普及,将大量应用到各种场合,但LED射灯的发展和普及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如何开发高性价比的LED射灯;如何解决高功率、高光通量LED射灯的散热问题;如何实现LED射灯的模块化和互换性;如何充分体现LED的长寿命、高光效、可控性特点,让老百姓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照明下,获得更实惠、更安全可靠的LED产品,还需要各厂家及业界人士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