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智慧交通功不可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20年9月6日,在北京正式举行了为期6天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战略合作的第四届“太和文明论坛”。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为太和智库。本次论坛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们参加。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柱庭,围绕“智慧交通在抗击新冠肺炎中的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分享。张柱庭认为,疫情期间,智慧交通运营减少了人际接触、提升了运行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未来应用场景也将更加丰富。
张柱庭表示,近几年,中国在智慧交通上一直努力“三推”:一是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机等技术、新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二是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融合发展;三是推广交通的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具体包括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交通感知网络、智慧交通载用工具、智慧交通网络化传输系统、智能化的出行体系、智慧交通的物流运输体系、“互联网+政务”服务七方面。
新冠疫情期间,交通运输部也承担着抗击疫情的任务。一是要求“一断三不断”:一断是坚决阻断病毒通过交通工具的传播;三不断,是保障公路交通网络不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断、必要群众生活生产物资的运输通道不断。二是“三不一优先”:对保障应急运输的物资人员、应急运输的车辆建绿色通道,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优先便捷通行。三是要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大动脉主要指的是道路、铁路、水路等干线运输。微循环主要是城市和社区内的运输。例如,在疫情期间,一位快递小哥除了完成本职工作,还协调网约车企业、共享单车企业,专门解决医护人员的出行需要。
张柱庭认为,在疫情期间,智慧交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改变了过去供给方、需求方单方面选择的传统模式。通过网络货运经营者、快递配送、互联网技术,将供给和需求的两端直接联系起来,更快速满足现实需求。为了能够实现“无接触”配送,选择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辆进行货运配送,促进了新技术的快速运用。
另一方面,交通政务也进行了流程优化。通过异地受理、联动审批、全线通行、全程服务,实现了人员不接触审批,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和政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