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大厂的螺丝钉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职场&认知洞察 丨 作者 / findyi
大厂是很多职场人追求的目标。
薪资高、福利好、培训规范、发展空间大、管理规范等等。
这些都是大企业的优势。
但不少人在大厂的发展却陷入了困境。
关于在大厂工作的问题,有一个洋友的问题,分享给大家:
“洋哥,我是做地图相关研发工作的,来这家BAT级别大厂10年了。因为舒适和安逸,忽略了能力上的长线发展,最近一次晋升又失败了。已经快40岁了,还是基层员工。最近尝试在跳槽,本以为有大厂光环很容易找到好的职位,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现在非常非常苦恼,请洋哥指点迷津,我到底该怎么办?“
破解中年危机的方法其实是提前预防。
而不是等到危机发生的时候再去找方法。
所以我给他的建议是:先继续在这家大厂干着,同时开始改变自己,不能再继续当一颗螺丝钉。
虽然我一直建议应届生和经验不多的职场新人,最好能去大厂熏陶下。
但是一些在大厂按部就班,适应维护某些模块的朋友。
很容易陷入一年经验用十年的状况。
随着年纪的增大遇到风吹草动,再转向非常困难。
大厂是培养职场螺丝钉的温床。
工作稳定、分工明确、工具和组件化的程度高。
这样带来的好处是:组织的效率高。
但组织的效率高,并不意味着你能有成长。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举了扣针工厂的例子:
“一个工人无论如何努力,一天也生产不了20枚扣针,但有了分工之后,经过前后18道工序,每人每天平均可以生产48000枚扣针。这就是专业化分工的高效性。”
任何一家公司,从老板的角度肯定是提高效率、多赚钱。
所以公司必然走向专业化分工,一个工作切成很多块。
每个人都终日重复其中某一块,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和对人的依赖。
越大的公司,这种现象越明显,但是,这对个人发展是灾难性的。
你在大企业里可能成为了一个“人才”,但是,只是企业定制化人才,被体制化了。
就像一颗螺丝钉,尺寸和材质只能用在某一个地方,挪到别处去,根本用不上。
说几点避免成为螺丝钉的破解方法吧。
身边有不少在大厂工作多年遭遇天花板的朋友。
有一些想跳到小一点的公司或创业公司去拼一把的,我都会非常支持。
在大厂积累了一定实力,了解了规范的管理、团队运作之后。
去创业公司hold更大的职责,可以高速提升认知和能力。
也算是强迫自己从安逸的环境中走出的一种方式。
人的本能都追求安逸舒适的状态,一旦陷入进去并且适应,其实就陷入了舒适区。
2015年我在360就是这种状态,经过几年的奋斗打拼,部门的产品技术都已经成体系,产品线也趋于稳定。
每天做做管理,跟进点小问题就下班了。
拿着高薪和期权还没多少挑战,相信这种工作很多人会羡慕。
一开始我也觉得很爽,但时间长了突然惊觉我的能力在退化。
于是我很快陷入苦恼之中。
思考半年,我选择了跳出来创业。
虽然最终并没有成功,但也让我积累了商业、产品、运营等能力。
而这些能力,恰好帮助我轻松跨越中年危机,有了更多的职场选择。
站在原地,看不到新世界!
大厂螺丝钉们都有个很大的特点:天天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拿程序员来说:编写业务代码、调试、上线、解决线上BUG。
工期紧起来基本用本能在做事。
能不能留出时间来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很关键。
比如能不能把自己写的代码研究透了?
或者不断重构改善代码质量?
或者引入新的设计模式,在代码设计上下点功夫?
再比如工作外的提升,能不能学习下各种开源源码。
能不能看看日常调用的底层组件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甚至自己搭建一个,调试运行玩一玩?
做这些事情,短期内可能对工作产出没有任何帮助,也不能让你升职加薪。
做的时候还会感觉到很难进步。
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技术上的精进、产品上的积累等等。
一开始都很缓慢没进展,跟蜗牛似的,突然间就如同雄鹰展翅一飞冲天。
说到这里,又要祭出一熟悉的图了:
坚持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直到突变线的来临。
很多读者问过我一个问题:洋哥,你是如何同时掌握技术、产品、运营、商业等能力的呢?
复盘下我的经历,有一个点很重要:在工作中不光要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要关注其他人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
这也分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同职能的其他同事,通过了解他们的工作,你可以知道你的「盲区」。
「盲区」很可怕,很多陷入愚昧山峰停滞成长和发展的朋友,很大原因都是因为有大量盲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当你知道其他人用不同的方法更高效的解决了问题,你一定会反思改进。
第二个层面是不同职能的同事,你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其实是一种高效学习。
比如程序员多和产品聊聊天,了解下交互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这个功能究竟满足了什么用户价值。
这会让你不用实际做产品,就具备了一定的产品业务Sense,能快速扩大你的Scope。
具备这种能力会让你的职场发展势如破竹。
很多技术人职场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担任CTO。
如果一个CTO没有超强的产品业务Sense,极容易成为背锅侠,最终黯然离开。
在职场,不要给自己设置边界。
可以找直属领导要求更具挑战性、成长性的工作。
也可以主动帮助同事解决问题。
还可以多看书实践优化手头的工作。
张一鸣在刚工作的时候,就从来不给自己设置边界。
看看他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自述:
“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当时 Code Base 中大部分代码我都看过了。新人入职时,只要我有时间,我都给他讲解一遍。通过讲解,我自己也得到成长。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一开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分,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
在工作中通过不设边界,不断突破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进而把学习区变成舒适区,这个时候一个小的跃迁就发生了。
无数个小的跃迁之后,大的跃迁随即而来。
这个时候你也就摆脱了螺丝钉的命运。
特别推荐一个分享架构+算法的优质内容,还没关注的小伙伴,可以长按关注一下:
长按订阅更多精彩▼
如有收获,点个在看,诚挚感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