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人脸识别需平衡“公共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当今,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脸识别应用也逐渐普及。然而,发展人脸识别不应该以牺牲“个人信息安全”为代价。发展人脸识别需平衡“公共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随着安防行业人脸识别监控、高清摄像头等软硬件的发展。人脸识别、图像采集等安防设备在机场、高铁站、商场、银行、小区等地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设备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提高了公共安全系数,但同时也有部分人担心造成个人信息安全隐患。
但由于其市场潜力过大,在问题解决之前市场便迎来了爆发,人脸识别应用也迎来不断拓展。一开始,人脸识别技术还主要被应用于安防领域,通过取代传统钥匙、密保等身份验证手段,保障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呢。
之后伴随着在支付方面价值的进一步凸显,人脸识别也迎来了在消费、金融、出行、医疗等众多领域的深入应用。
人脸识别是一种通过人类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识别的技术,其具有非接触性、长期稳定性、高度精准性等显著特点。从技术水平的角度来看,人脸是唯一不需要用户主动配合就可以采集到的生物特征信息。即如用户拒绝采集,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特征信息。
10月21日,备受瞩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对于公共场所中的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问题,草案第二十七条作出了进一步规范。该条款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志。所收集的个人图像、个人身份特征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者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