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个照片上的帅气小伙儿,有点帅气,又有点含蓄,乍一看,还以为是本科小学弟为发朋友圈的摆拍照,怎么也不会把他和Nature的一作联系起来,但还真就是!
今年3月5日,他以共同一作发了顶刊Nature !4月5日,他获得2020年厦门大学学生最高荣誉——通令嘉奖。不仅如此,他一边读博,一边还把本专业爱弹钢琴的女同学发展成女友→妻子,两人最终领证。
王瑞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2017年进入硕博连读研究生博士阶段,导师为莫玮教授。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论文;2020年厦门大学学生最高荣誉通令嘉奖获得者;
3月发Nature,4月领证,深夜还不忘盆友圈撒狗粮,妥妥的人生赢家没跑了……
2020年3月5日,厦门大学最高荣誉奖项“嘉庚奖章”获得者王瑞聪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发表题为“Gut stem cell necroptosis by genome instability triggers bowel inflammation”文章。研究报道了肠道干细胞中基因组不稳定激活ZBP1-RIP3-MLKL轴引发干细胞坏死,导致自发性的肠道炎症。
莫玮教授和韩家淮院士
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大学校长基金等基金的资助。该研究提出内源性的逆转录病毒是IBD自发性炎症的来源
,为IBD的成因提出一个新的机制,为靶向治疗炎性肠道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然而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从确定方向开始实验到得到结果再到文章发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017年初,王瑞聪就开始围绕“表观遗传和肠道稳态”方向开展研究。面对全新的课题,他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发现小鼠模型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表型,如何“建立一个纯净的体外系统”成为他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他开始钻研“类器官培养技术”,但建立一个全新的体外体系并不容易。王瑞聪先去上海中科院学习借鉴他人的方法,但由于地域和小鼠品种等的差异,回来以后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优化测试。
整个优化过程持续了大半年
,“在实验室从早上九点泡到凌晨三点去分选细胞,周末经常用来熬夜”
成为他的日常生活。
“只要不断做下去肯定会成功的”“我认为生物学有一个特性,
那就是必须勤奋,耐得住寂寞,只有聪明是远远不够的。
”王瑞聪回忆起科研经历的时候说道。
上帝永远不会辜负一个拼命努力的人,实验中干细胞分化的表象让他走了很久的弯路,然而一年前培养的小鼠突然给王瑞聪带来了惊喜,揭示了问题根源在于干细胞坏死,揭开了“蒙娜丽莎的面纱”。
这也让他知道,遇到困难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自己不断地探索,
“耐不住枯燥是做不出来成果的,至少说是顶级的成果。”
说起感悟,他如此总结。
打游戏、看电影,读人物传记,王瑞聪爱好广泛,他说“广泛阅读,站在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个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能帮助我走出困境。”
转直博后,王瑞聪还攒钱买了架电子琴放在宿舍,而就是因为钢琴,他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王瑞聪十分喜欢初高中校园里经常播放着的一首钢琴曲,但始终不知曲名,读了大学以后便很少再听到了。直到某个夜晚,在生命科学学院院楼大厅里,这段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他走向弹奏钢琴的女生,原本只是想询问一下曲名,结果后来,弹奏者变成了女朋友,再后来,成了他的妻子。
“她也是搞生物的,她特别爱乐器,她教会了我弹《天空之城》。”王瑞聪笑着说道,
“从相识到现在,这两年来,我们从来没有闹过矛盾。”
▲王瑞聪的朋友圈,
分享晚上做完实验后老婆做的夜宵加餐
不仅如此,今年4月份,王瑞聪还获得了
2020年厦门大学学生最高荣誉——通令嘉奖
,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对他作了专访,以下是专访全文:
你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了科研文章,可以讲讲该文章的创作过程吗?
王瑞聪:作为一名生科人,我想说:探寻真相的脚步就是我快乐的源泉。2017年初,导师给了我一个新课题,让我围绕表观遗传和肠道稳态开展工作,正是这个课题让我开始了研究与写作。刚开始,我几乎每天都忙到深夜12点,一周七天基本上工作六天半,但是工作依旧困难重重:数据出现冲突点,细胞在大量增殖的同时又大量死亡。这个时候我想用体外3D类器官培养来指明前进的方向。为了探究实验条件,很多天我都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最后在导师的积极帮助下才终于稳定了3D类器官培养系统。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发现体外数据和体内数据不一致。这时候的痛苦期又持续了好几个月。直到有一天,我师弟激动地跟我说先前配的老鼠竟然“起死回生”!我当时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在这之后一切顺利了很多,研究的路线也逐渐清晰起来。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很快就彻底肯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最早从2019年1月我们开始筹划撰写文章,直到今年3月下旬文章才在《NATURE》见刊,其中心酸颇多。但我们在付出了大把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也衷心得到了快乐,其中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我们实验团队里每一个人的努力。
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下你在科研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困难吗?你最后如何克服的呢?
王瑞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困难是在课题进展后的实验过程中。肠道类器官是比较脆弱的一类细胞,体外培养用于大规模实验数据的获得既需要保证细胞的数量,也需要保证细胞拥有良好的生长状态,每一个条件的缺陷都会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这也导致我在课题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很好地体外培养肠道类器官,根据文献所记载的方法去培养总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后来我的导师推荐我去上海中科院学习一段时间,正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我不断改良自己的实验方法,最后才保证了肠道类器官能够健康且大量生长,为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此基础上,我才能够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后续的实验,对肠道类器官进行各种基因操作。总的来说当你遇到困难时,不妨停下来去寻求导师和其他人的帮助,他们会帮你凑齐很多前进的要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去不断探索,很多实验换个地方、换只小鼠或许条件就会改变,因此需要你花时间去优化。
你于2017年由我校硕博连读研究生硕士阶段进入博士阶段,请问你认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生活有什么差异?如何快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王瑞聪:我认为差异主要在于硕士阶段可能会对研究方向产生迷茫,包括实验技能和知识的掌握都欠缺,这些都是需要花费时间去不断学习。博士阶段因为已经有些许知识和技能的沉淀,课题前进的方向相对会更明确一点,但这个阶段你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新知识,说白了就是要多想多学多做实验,同时大量阅读文献,快速提高你对该领域的熟悉程度,尽早少走弯路。
在面对新的学习方式时,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努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前进方向是否正确,要借鉴他人的智慧,听取他人的意见,握好自己的船舵,看准自己的航道,才能顺利达到彼岸。
对于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你有什么重要的经验想跟大家分享吗?
王瑞聪:有几点想和大家分享的经验:其一就是要多读好文献,学习优秀文献采用的思路、研究手段和知识,当你把很多细节串联起来时真相就会慢慢浮出水面,就算依葫芦画瓢都能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其二是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定要深入了解,熟知该领域内已有的成果才能帮助你找到解决科学问题的钥匙;其三是做实验前一定要规划好,把各种可能性罗列出来:我该怎么做?我是否还有遗漏?尽量做到一次到位保证自己的数据不需要二次加工;其四就是要井然有序,带着思考去做;最后记住一定要保持和导师还有师兄师姐良好的交流,他们都是你前进路上的明灯。
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潜心钻研收获科研硕果的同时,还能遇见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携手同行,这样偶像剧般的人生原来真实世界也会上演。愿大家也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END-
来源 | 中外学术情报
| 整理文章为传播相关技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2】STM32单片机:独立看门狗、窗口看门狗的配置
【3】使用KeilMDK以及标准外设库创建STM32工程的详细过程
【4】编码器是什么?STM32编码器接口及应用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