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云计算2020:初成的市场格局,互联网向传统行业纵深的分水岭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本文来源:ICT产业观察
在国内,云计算发展已有十年,2020年意义更加不同。
疫情以来,云办公、云课堂、云演出、云展览等,让云计算市场迎来利好。云计算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预计可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有望达到50%以上。
这一年,我国云计算市场格局初定,企业服务正逐渐从互联网向传统行业演进。1月,UCloud在国内A股上市,5月金山云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我国云计算的企业开启了新的征程。
一如商场的二八原则,云计算市场经过多年发展也不断向头部厂商集中。从全球市场来看,3A(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占据近七成市场份额。在国内,排名前五的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电信天翼云和AWS,总占比达到76.7%。苏宁云、美团云等中小型云厂商陆续黯然离场。
实际上,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电信天翼云和AWS代表了不同企业属性或者“出身”。阿里云、腾讯云、AWS是从电商、社交、游戏等互联网行业催生而出;华为云则源自IT厂商基因,起步较晚但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电信天翼云是国内运营商的代表,拥有全国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5G时代的数亿接口。
阿里云在全球云计算市场排名第三,是亚太及中国市场最大赢家。在阿里发布的2020财年业绩里,阿里云的收入超过400亿,让阿里云的估值水涨船高达到770亿美元。
腾讯云依靠着腾讯本身在社交以及游戏等领域的流量优势,以及微信、小程序等强大的生态转化能力,结合自有生态打造差异化竞争,获得了惊人的增长。
华为云发展迅速,在众多云计算厂商中华为云虽然起步最晚,但依托华为30多年政企服务经验和自身的技术储备,自去年以来一直在高速奔跑。根据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9 Q3跟踪》报告,华为云2019年Q1至Q3在IaaS+PaaS市场连续三个季度的增长超过300%,IaaS+PaaS和IaaS市场份额都超过7%,排名跃升至第四,直逼前三。
经过十年深耕,天翼云发展已形成“2+31+X”全国资源布局。据IDC及信通院数据显示:电信天翼云在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排名第七,位居全球运营商之首,中国电信目前拥有315个云资源池,在中国混合云市场位居榜首,IDC业务国内综合排名第一。在推进上云进程中,中国电信7月16日明确提出“新建系统100%上云,存量系统三年上云”的工作目标。综合来看,云业务的不断发展会是运营商未来一段时期内所倚重的重要增收来源,但却要面对巨大的挑战和竞争,不过运营商可以利用自身网络资源优势在5G时代扳回重要一局。
AWS是全球云计算企业实至名归的霸主,2020 Q3营收116.01亿美元,去年同期89.95亿美元,增长29%。预计2020年营收突破450亿美元。最近一则消息,对AWS在国内的业务似如晴天霹雳。据英文媒体报道,近日,特朗普政府内部正在传阅一项关于云计算的行政命令提案,该命令提案瞄准了美国云计算企业在特定国家的业务——虽然没有明说,但美国媒体在报道中谈到了中国。简单来说,该行政命令提案,意在让美国云服务企业远离部分海外市场。按照消息人士的说法,该命令的目的,就是阻止恶意利用 IaaS提供商发动网络攻击。站在中国市场的角度,这一行政命令提案意味着,亚马逊 AWS 和微软 Azure 的在华业务有可能会因此而受到重大影响。
然而,与全球云巨头格局不同的是,Amazon、Microsoft、Google、Oracle、IBM,虽以互联网出身的Amazon为首,但软件类应用的企业占据了四席。国外整个云市场起步较早,整个应用生态最为完善,可以看到未来SaaS层将是企业角逐的重心,而国内更多的营收或者业务还是聚焦在IaaS以及部分的PaaS上。
业内普遍认为,对比于美国市场来说,国内的云计算发展要滞后3~5年。从云计算的市场来看,仍有至少10年左右的高速发展期。目前国内云企业【市场】格局虽已初定,但是未来,是互联网出生的企业胜出,还是IT集成或者软件应用类企业后来居上,存在了太多的变量,谁家笑到最后仍是未知之数。
2020年,各云厂商正在迅速渗透进入各个垂直行业的信息化环境,其中政务、金融、工业互联网成为各企业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相对于视频、电商、游戏、社交等互联网领域,传统行业领域拥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另外,云企业在传统行业的成绩对于企业的品牌形象也是最好的证明。金融对于云计算的弹性扩容能力、健壮性、稳定性,还要考虑安全性、内控合规等拥有极高的要求,但凡能在金融云领域叱咤风云的企业,在其他领域定然能够从容应对。
在金融云领域,IDC最新发布的《中国金融云市场(2020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0上半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19.1亿美元。尽管受到疫情影响,金融云市场在本周期内依然维持了良好的增长,同比增长37.5%。金融云解决方案市场增速高于云基础设施市场,增速分别达到42.1%和35.6%。其中阿里、华为、腾讯、百度和京东数科位列前五。
据悉,阿里云金融云累计服务上万家金融客户,覆盖60%保险企业,50%证券公司,以及数百家银行客户。经过多年发展,腾讯云已经累计服务了150多家银行,数十家券商、保险公司以及超过90%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数量众多的泛金融企业。付费客户超过1万,头部标杆案例在业界全面领先。目前,百度智能云已拥有200多家金融客户、30多个合作伙伴,包括国有6大银行、9大股份制银行、21家保险机构,涉及营销、风控等十几个金融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4月26日腾讯云以3.86 亿元中标中国银联《2020年银联云建设采购项目》,成为当时目前国内金额最大的金融云第一大单。刚过一个月时间,6月份阿里云获得了中华保险7亿元大单,成为国内金融云领域迄今为止的第一大单。7月30日,在2020可信云大会上,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首批获得“可信金融云解决方案”的评估认证,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信通院数据,2017年我国政务云用云量已经超过工业、金融、互联网等其他行业。2019年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为527.7亿元,相比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8.5%,预计2020年政务云市场将达到617.9亿元,2023年整体市场规模可达1114.4亿元,未来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6%。而政务云往往又被视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大脑”。
来源:计世资讯发布了《2019-2020 年中国政务云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政务云历来考验的是企业在资本、人脉、技术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实力,目前政务云厂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基础电信企业;二是浪潮云、华为云等传统 IT 厂商;三是以阿里云、腾讯云为代表的公有云 IaaS 互联网企业;四是太极股份、神州数码等系统集成商。计世资讯发布了《2019-2020 年中国政务云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华为、电信、新华三、浪潮、阿里云跻入领导者象限。
目前,华为政务云平台已承载了86个市级党政部门及下属单位的356个业务系统。前不久,华为与北京市经信局打造了全球首朵基于鲲鹏处理器的政务云,北京超70家委办局业务已运行在这朵政务云上。9月30日,盐城市政务云二期项目中标结果发布,华为以3.5亿元中标盐城政务云二期项目。8月3日,华为云1.95亿元拿下乌兰察布市政务云超级大单,并成为为单一供应商。
目前,已有20000+政府应用系统迁上浪潮云。基于在北京、济南、上海、重庆、昆明5大核心云数据中心和34个地市云数据中心,以及遍布全球的80+运营团队,10000+研发精英,浪潮云为全国130余个省、市政府提供7*24小时无处不在的政务云服务。今年8月浪潮云正式发布了全新的“1-2-3-3”战略,计划投资100亿,未来五年内通过三大举措,聚焦国内、海外以及政府、企业两维市场,为10万+政府客户及100万+企业客户提供服务;依托全新发布的“云行计划”,浪潮云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30亿元,实行全业务渠道模式(ABP 模式),发展6大类8000+合作伙伴,为合作伙伴提供全面赋能支持。
在这场风起云涌的政务云发展中,天翼云“翼”军突起,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跑者。目前中国电信已经与31个省、超过236个城市建立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关系,构建省级政务云平台11个,地市级政务云平台100余个。首先,天翼云背靠中国电信,拥有真正意义上覆盖全国的云基础设施。数据显示,中国电信数据中心超过700个,云资源池达315个,边缘节点超3000个。政务云还要求服务商具备强大的本地化运营服务能力,天翼云具备属地化服务体系,在全国各地10万+的技术人员,针对政企大客户有专属的VIP服务团队,能够提供云主机、云存储、云备份、桌面云、专享云、混合云、CDN、大数据等全线产品,以及从上云到用云的一揽子专享定制服务。
作为互联网云服务商的代表,阿里云目前,在数字政府领域与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海南等全国30个省市区达成合作,覆盖了442个城市,包括1000多项服务类型,服务了9亿用户。11月24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浙江省政府公布了“一网通办”的最新进展——截至目前,全省2629个政务服务事项已接入浙江省和阿里云合作建设的“政务服务中台”,64%的事项已实现“一网通办”。
从政务和金融两大重要领域的头部云服务企业,我们看到,互联网厂商在金融领域似乎占领着更高的市场份额,政务服务层面则以电信运营商和传统IT企业转型的云厂商为主流。事实上,两者也有着不同的云技术接受程度,金融云对于稳定性、实时交易、高扩展性要求最高,这与互联网云企业的实践有着莫大的关系,而政务云领域对于传统厂商的服务要求更高,再慢慢迁移至云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传统的IT企业。然而,目前以互联网云服务商为代表的企业对于传统行业的理解、服务也在逐步的加深,逐渐的被行业所承认接受。2020年,可以视为云厂商【业务】纵深的分水岭。
2020年来,美国对于我国的种种限制,让我们清醒意识到芯片等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各云计算企业也不断加强在自主技术上的研究。
1、云原生
9月,云原生数仓公司Snowflake上市,当天市值即破700亿美元,软件史上最大IPO引发全球对于云原生技术的再次关注。Gartner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50%传统老旧应用将以“云原生化”的方式被改造。到2022年,75%的全球化企业将在生产中使用“云原生的容器化应用”。
2019年至今,参与云原生相关投融资的机构越来越多,数量、金额也在不断增加。援引36氪统计,云原生领域发生了至少20笔融资,已披露的单笔最大融资为5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参与投资的不光有包括红杉、高瓴、IDG、线性资本、经纬、赛富、BAI等一线VC,还有包括阿里巴巴、腾讯、苏宁、字节跳动在内的诸多CVC。比如,灵雀云此前曾获腾讯云投资,谐云也在今年年初获得阿里投资。时速云和才云(不久前被字节跳动收购)也都属于这一领域。
目前来看,较快拥抱云原生的客户主要是互联网公司及IT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等。企业更倾向于先将以上应用迁移到容器中,再将更多的业务关键性应用迁移到容器上。比如银行客户,他们最基本诉求是保证业务的连续性,新的技术往往不会首先使用在核心业务系统上。目前,互联网、通信和金融行业的云原生架构搭建及应用程度较高,但仍有包括传统制造业、零售、教育等多数行业的云原生渗透仍处于低位,仍有很大的空间,大范围应用仍需时间。
华为云在“云原生”这场游戏中,最具竞争力的玩家之一。华为云早在2015年就在Kubernetes社区发起了Federation项目,并于2018年率先推出了华为云多云容器平台;今年年初,华为云推出了第二代裸金属容器,让“容器”和“基础设施”的软硬协同更加完善。而就在最近,华为云形式官宣云原生2.0产品,在资源高效、应用敏捷、业务智能、安全可信上实现新的突破。
2011年,阿里内部系统开始向容器等云原生技术进行演进,2018年,阿里提出“全面上云且上云原生”战略,并将云原生社区的新技术引入阿里巴巴内部进行实践。今年的天猫双11当天,订单创建峰值每秒58.3万笔,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云原生实践。
腾讯云在云原生领域有着系统的布局和广泛的实践,提供了完备的产品矩阵。目前,腾讯云原生产品API每日调用量已经超过100亿次,拥有超过100万的开发者,同时服务超过50万的客户。
中国云原生产业联盟对中国云原生领域的参与者的归类,大致可分为云原生底层技术、云原生应用编排管理、云原生应用、云原生安全技术、云原生监测分析五大方向。在云原生底层技术和云原生应用编排管理两块市场已经出现多方参与竞争的局势,云原生应用、云原生安全技术、云原生监测分析将成为云原生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2、边缘计算
随着5G的到来,边缘计算成为了连接云计算与本地端的中间桥梁,各企业对于边缘计算的研究都在不断的推进中。国内外的云服务厂商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根据Gartner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将有超过50%的大型企业部署至少一个边缘计算应用;到2023年底,50%以上的大型企业将至少部署6个用于物联网或沉浸式体验的边缘计算应用。
为了将服务推送到5G网络边缘实现本地部署,降低移动应用的延迟,满足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游戏竞技等应用的需求,AWS与运营商合作推出了Wavelength服务。比如,与Verizon合作的Wavelength服务已经在美国的8个城市上线,与KDDI、SK电信合作的Wavelength服务,即将分别在东京和韩国大田上线,与沃达丰合作将在2021年于伦敦推出Wavelength服务。
3月26日,微软超10亿美元豪赌收购5G基建服务商Affirmed Networks,发布边缘计算平台对标AWS。3月31日,微软发布云计算平台Azure Edge Zones,通过超低延迟边缘计算功能,减少公共和私有网络的延迟,使用户能够充分沉浸到5G的云端体验。微软计划面向5G边缘计算,进一步减少网络延迟。
据了解,截止目前,阿里云边缘计算和行业合作伙伴已经共同打造了5大场景和15个细分市场的解决方案,覆盖交通、新零售、教育、智慧住建、家庭等场景实现数字化升级。阿里云的边缘节点服务(ENS)在去年已经以300+节点基本实现了全国省会城市与热门地区三线城市的全域覆盖,将计算的时延控制在10毫秒以内。为了适配5G时代海量视图计算场景,阿里云边缘计算节点聚焦视频上云和处理方向,进行了全面的产品技术能力升级。
腾讯云宣布今年年底将完成近300个边缘计算节点建设,用来支撑腾讯智慧工业、园区、能源、教育、车联、以及云游戏、4/8k直播业务和机器人等5G业务。10月14日,腾讯云推出的首个5G边缘计算中心正式对外开放。
数据库与芯片、操作系统并列为全球技术三大件,也是企业IT系统必不可少的核心技术,银行、电信、制造、互联网等主要行业都依赖于数据库技术。Gartner预计,到2023年全球75%的数据库都会跑在云上。ID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美金,市场空间巨大。
11月24日,国际知名行业研究机构 Gartner 公布 2020 年度全球数据库魔力象限评估结果,来自中国的三家数据库企业入选,分别是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而阿里云也是首次挺进全球数据库第一阵营——领导者(LEADERS)象限,这也是中国数据库40年来首次进入全球顶级数据库行列,腾讯云和华为云则被评为“特定领域者”。
今年双11,阿里云PolarDB再度刷新了数据库处理峰值纪录,高达1.4亿次/秒。其数据库PolarDB已全面应用于零售、电信、物流、金融等多个行业。例如,中国邮政引入分布式数据库PolarDB-X和数据仓库AnalyticDB,在订单业务峰值超过1亿件的情况下,系统平滑稳定运行;中国联通通过PolarDB-X等重构了其核心IT架构,实现对3.6亿用户的无缝“广覆盖”,成为全球最大的云上BSS系统。
报告认为,能够跻身Gartner魔力象限中的特定领域者,腾讯云数据库凭借的是多年来积累的一套完整解决方案:包括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TDSQL、云原生数据库CynosDB、开源数据库TBase,和为游戏设计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服务TcaplusDB,以及时序数据库CTSDB、图数据库TGDB和流计算平台Oceanus、数据库一体机TData等。目前,腾讯云数据库成功服务的客户数已经超过50万,为金融、保险、政府、电商、游戏等行业客户上云提供完善的数据库综合服务保障。
华为云凭借GaussDB系列数据库产品入选Gartner魔力象限。今年7月,华为云上线了云原生GaussDB(for MySQL)关系型数据库,完全兼容开源生态MySQL。GaussDB(for MySQL)是华为云新一代高性能高可用的企业级分布式云数据库,采用计算与存储分离架构,融合了传统数据库、云计算与新硬件技术的优势,100%兼容MySQL生态,可实现百万级QPS高吞吐,128TB海量分布式智能存储。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恒生电子与蚂蚁集团研发的OceanBase、阿里云展开联合测试,实现证券核心交易场景压测峰值十倍以上增长,交易委托TPS高达37.9万笔。据悉,2020年5月,OceanBase以7.07亿tpmC的在线事务处理性能,打破了OceanBase自己在2019年10月创造的6088万tpmC的TPC-C世界纪录。【TPC-C是全球最具公信力的联机交易处理数据库的功能与性能结合的测试标准,是对于商业数据库想要证明自身实力的一个硬性门槛。】
2020年,我们看到,无论是在云原生、边缘计算以及云数据库,还是在AI,Serverless等技术领域,我国的云计算相关的技术都在快速地发展进步。
我们看到,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新基建政策的利好,各云企业业务规模、营收快速攀升,提升市场投资者的信心。然而,目前国内的云计算企业赢利者可谓寥寥无几。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和本质,是以赢利为最终目的,而这便成为云巨头的隐痛。
这一年,各云企业似出奇一致的对CDN避而不谈。实际上,目前国内大部分云计算企业CDN依然占据的云营收的绝大部分,CDN更是重资产行业,在国内经历17年的降价潮后,一直未缓过神来。
以国内CDN龙头网宿科技为例,营收自BAT入局的2014年开始走下坡(巅峰时的240元/股到如今的8元/股浮动),近两年高管的频繁套现减持让行业更不被资本看好。
云计算属于重资产行业,前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技术研发以及商业模式的摸索上,企业赢利并不容易。此外,云企业的垂直行业中,为了更大的抢占市场,大多是牺牲了利润以换得市场,造成了前期有不良循环。
我国云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差距依然明显。然即使全球云霸主AWS,实现盈利用了整整10年。
如今,美国云计算发展15年,国内基本是10年左右,相差3-5年的时间,未来巨大的纵深垂直的增量市场空间中,我们实现赢利的日子或将为时不远了。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