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学术不端确实会对学生履历造成污点 导师的过错会不会在学生的履历中留下污点?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 很多时候,导师和学生就是命运共同体,尽管有时候学生对学术不端事情毫不知情,但却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导师学术不端的波及。 曾经The Scientist杂志发过一篇报道 “When Your Supervisor Is Accused of Research Misconduct”就谈到过这个问题,当时文章中提到: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Mary Ann Allen与另外5个研究生发现他们的导师——生物学家Elizabeth Goodwin在申请基金时伪造数据。学生们最终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将情况汇报给学校教务处,并将此事曝光给《科学》杂志。 学校调查后,确认Goodwin诱导学生Allen进行数据造假。2010年9月,这起由学生举报的造假案件终于尘埃落定,Goodwin获判2年缓刑,500美元罚金,赔偿威斯康辛大学5万美元,赔偿联邦政府5万美元。 而对于Allen来说,似乎只有退学等着她,不过最后,美国学术诚信办公室及时介入,为Allen找到新的实验室安身。最后转了好几个项目,耽误了几年,但Allen还是取得了自己的博士学位。 相比Allen来说,还有更多的学生是不幸运的,佛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研究糖尿病和衰老的 Eric Poehlman承认数据造假后,学生们多年的努力也白费了。撤稿之后,Poehlman的博士后超过一年都拿不出新的学术成果。 事发之后,学校学术事务部的负责人召集资深导师,指导博士后们撰写CV和基金申请。负责人还多次致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为学生们陈情:“学生们的努力不该因为Poehlman的作假而付之东流”。他表示,虽然不知道写信是否有用,但是学校方面应该为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负责。
03
导师造假学校的及时介入是对学生最好的保护 总体来说,遭遇导师造假的学生要毕业,都是没那么容易的。实验室有了污点,从这个实验室出来的学生要申请其他机构的位置,必然有很大风险,哪怕学生本身根本没有参与造假。 李源的朋友也曾劝过李源,新方向没有研究过不好写,不如随便写篇能毕业的论文就行。在此之前,导师给李源定的第二篇论文的方向是一定要发“顶级中文期刊”《地质学报》。似乎是在为自己陷入学术不端挽回损失,挽回颜面。 李源和朋友的描述 重发一篇论文以是难上加难,况且还要发顶级期刊,这对学生李源来说,可谓压力山大,但同时,在我国导师对于学生毕业有决定权和主导权的大环境下,李源似乎也不敢说一个“不”字。毕业可望不可即,只能日日夜夜加班加点赶论文,直到猝死的那天,李源还是没写出来这第二篇论文。 令人疑惑的是,在这个事件中最该出面为学生说话的学校,却一直没有行动。对于导师季新辉来说,学校似乎没有对他的学术不端做出任何的处罚,有学术不端的导师为何还能继续指导学生?这真的合情合理吗?而且,因为这次学术不端事件,学生李源直接面临了延毕的现实,似乎这次学术不端事件带来的风波,最大的后果还是由学生进行了承担。 我们再类比相似的外国案例,佛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研究糖尿病和衰老的 Eric Poehlman承认数据造假后,学生们多年的努力也白费了。撤稿之后,Poehlman的博士后超过一年都拿不出新的学术成果。但事发之后,学校学术事务部的负责人召集资深导师,指导博士后们撰写CV和基金申请。负责人还多次致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为学生们陈情:“学生们的努力不该因为Poehlman的作假而付之东流”。他表示,虽然不知道写信是否有用,但是学校方面应该为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负责。 Goodwin学术造假事件后,威斯康辛大学在当年公布了一份官方政策,帮助无辜学生找到更好的工作。 美国学术诚信办公室也表示,涉及造假问题的学生们很多时候都不知情,但是因为连带关系,学生也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学校应尽量提供分配新的实验室给学生。 我们可以看出来,在类似事件中,学校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不论是更换导师,还是酌情对论文进行裁决,都需要学校做出强有力的决断。学校应当积极的出措施帮助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业。可遗憾的是,在李源的这次事件中,学校并没有做出任何的举动和回应。更可悲的是,我们似乎在潜意识里,默认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