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通信行业还有哪些看点?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20终于结束了,我们迎来了全新的2021。
回顾过去这一年,我真心觉得感慨万千、恍如隔世。去年的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想到,一场疫情会席卷全球,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夺走无数人的生命。
经过大半年的严格管控,身处国内的我们逐渐摆脱了疫情的影响,恢复了正常的秩序。但是,国外情况的持续恶化,加大了国内防控压力。各地陆续爆出的新增病例,时刻提醒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值得高兴的是,随着疫苗的陆续问世和量产,我们逐渐看到了彻底战胜疫情的曙光。整个世界的重启和恢复,令人充满期待。
2021年,对新冠疫情和人类社会来说,是重要的转折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通信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
▉ 疫情下的通信行业
从总体上来看,我们通信行业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并不算大。
2020年是5G商用元年。从数据来看,全年的5G基站建设目标(70万)已经圆满完成。5G SA独立组网商用,如期发布。运营商在5G方面的招标,也在按部就班进行。
疫情的出现,不仅没有阻碍通信网络的建设步伐,反而极大地刺激了通信需求的爆发。例如远程办公、远程会议、远程上课等,已经成为了社会常态,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互联网的整体流量,相比往年也有显著的增长。
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在通信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疫情对我们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
通过这次疫情,人们意识到,通信网络已经成为像电和水一样的民生基础设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源。
国家推出的新基建战略,是信息通信行业的重大利好。重振经济的资金,肯定会有很大一部分落在ICT领域,推动行业的持续性发展。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说白了是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铺路,最终目的还是产业升级和生产力革新。
▉ 贸易冲突
疫情并不是通信行业发展的障碍,真正的威胁来自贸易冲突和政治打压。
在外部力量的干预下,目前全球通信市场的秩序变得越来越混乱。技术和价格不再是市场竞争的首要因素。
无端承受政治压力的国外运营商,丧失了自主选择技术和产品的权利,增加了无谓的网络建设成本,同时也变相推高了用户的网络消费支出。这实际上是人类通信事业的一次倒退。
行业里,技术交流的氛围开始变得诡异,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选择沉默。通信行业花了数十年形成的技术标准统一局面,可能会重新陷入分裂。以后,我们搞不好会面对两套平行的世界标准。
面对恶劣的大环境,很多企业被迫花费更多的成本,梳理自己的上下游产业链。他们希望规避风险,掌握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企业的经营,不应该承受这样的不确定性。
大家都寄希望于贸易冲突能够趋向缓和,行业回到此前的发展状态。然而,越来越多的专家表示,美国新任总统上台之后,贸易冲突局面并不会有什么本质的改变。专家们说,我们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今后我们需要面对的局面,很可能会更加严峻。
▉ 5G之痛
前面我们说,国内5G基站数量已经达到70万个。
其实,在我个人看来,虽然建设目标如期实现,但5G的整体表现只能算是中等偏差。
70万个基站,很大一部分是室外宏站加挂5G天线,很少有全新选址建站。从成本的角度来说,相对较为容易。
然而,70%以上的用户流量来自室内。5G室内覆盖的投资更加巨大。真到了需要硬刚的时候,可以看出运营商仍然有些犹豫不决。
表面数据上,国内5G套餐用户数超过2亿。但实际的5G用户有多少,大家通过观察身边的情况,应该有所了解。很多用户属于“被5G”,有5G之名而无5G之实。
5G并不是用户更换手机的动力。更现实的情况是,因为5G信号覆盖不佳,导致4G/5G网络进行频繁切换,影响用户体验,且增加了耗电。很多用户干脆关掉了手机的5G开关。
用户越少,运营商就越希望关闭5G基站,5G信号就越差。5G信号越差,选择5G的用户就更少。如此一来,形成了恶性循环。
相比5G,人们更关心4G的网速。以至于很多人怀疑,运营商为了发展5G,人为限制了4G。
除了移动互联网之外,大家所期待的产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爆发也没有到来。不管是车联网、工业互联网,还是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能源,都还处于摸索、实验和积累阶段,虽然有一些落地案例,但不温不火,并没有非常成功。
疫情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传统企业增加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投入,难免会有所顾忌。企业花钱,希望能看到真金白银的回报,谁也不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Cat.1
Cat.1的走红,是2020年难得的一个亮点。2/3G的退网,成就了Cat.1的崛起。这也充分说明,在绝对的成本优势面前,花里胡哨的技术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很多人认为,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消费升级”。而来自市场的反馈告诉我们,物联网是一个典型的“下沉市场”。在满足指标需求的前提下,成本最便宜的技术,才是最后的赢家。
Cat.1的广受欢迎,让NB-IoT和eMTC的处境有一点点尴尬。5G mMTC场景的未来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值得设备商和运营商认真思考。
▉ 全光2.0
相比于5G接入网(基站),运营商在承载网方面是很舍得投入的。
不管怎么说,移动通信和固网宽带通信都在使用承载网。5G用户数量的增长并不明朗,但宽带用户数量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更何况,来自政企用户的专线接入市场一直都在贡献丰厚的利润。IDC数据中心也在云计算的带动下迅猛增长,对骨干网有强烈的需求。运营商投资扩容传输网络,稳赚不赔。
除了单波容量继续扩大以外(关键看400G光模块的成本),运营商会将注意力放在全光2.0和网络智能化改造上。
全光2.0,我之前介绍过,就是OXC等全光交换的普及。网络智能化,是在IPv6的基础上,继续推进SDN和SRv6,推动网络可编程,AI运维,提升网络效率,降低运维难度和成本。
▉ 千兆
1000Mbps,是用户网络体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按目前的用户使用需求,最主要的大带宽应用还是视频。手机就不用说了,1080p基本够用。固网宽带的话,家用视频短期之内也不会超过4K,千兆网络足以应付。如果一味追求更高的带宽,将要承受成本的急剧增加,很难让用户接受和买单。
未来,5G的千兆,固网宽带的千兆,Wi-Fi的千兆,将会为用户服务一个至少5年的技术生命周期。想要推动技术标准再往上提升一个层级,除非是全息通信这种革命性通信方式进入普及。
▉ 云网融合
云网融合是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信网络虚拟化(云化)方面,核心网走在了最前面。目前,很多省都已经完成了3/4G核心网向虚拟化资源池的迁移。
具体云化能不能节约成本、简化运维,现在还没有定论。等过个一两年,就会有答案。
核心网之后,是承载网和接入网。承载网云化已经上路,目前正处于摸索阶段。接入网作为移动通信网络中最难云化的部分,目前已经有了不小的进展。
小基站的持续火热,Open-RAN的新闻迭出,实际上也表明了大家对这方面技术趋势的关注。究竟它们会不会威胁到传统设备商的市场份额,这些技术到底能不能成功,将会影响到未来通信行业的格局。
移动边缘计算,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点。
作为云计算的一个延伸,边缘计算有看得到的应用场景,技术方面又没有太大的难度,存在很大的市场潜力。边缘计算的最大挑战,其实在于生态的建设。平台本身,其实无利可图。
▉ 运营商转型
作为整个通信行业的核心,运营商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大家的关注。
经过这么多年的激烈竞争和提速降费,处于4G/5G拐点的运营商现在日子并不好过。重资产的经营模式,数十万员工需要养活,使得运营商这只大象别说跳舞,就连走路都有点困难。
如果不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那么,运营商后面的日子只怕会越来越难。倒闭是不可能的,国家不会允许。但合并和重组有没有可能呢?动荡之下,每个人都能全身而退吗?
利润的减少,势必影响员工的福利。真正优秀的人才,会选择主动离开。人才流失,会加剧管理压力,削弱竞争优势,进一步影响利润。如此一来,又一个恶性循环。
联通的混改,已经进入第4个年头。混改的成效,众说纷纭。现在建设5G,联通和电信搞共建共享,具体的效果如何,也需要进一步观察。没问题是不可能的。就看会出现哪些问题,能不能解决。
广电方面,他们在5G上的投入,多多少少会对通信行业的业绩增长有所带动,但是我个人依然不看好广电5G的长远发展。
▉ 结语
现在流行年度关键词。在我心里,2020年的通信行业年度关键词是“问路”,而2021年,我觉得是“耐心”。
5G行业应用场景的进一步孵化,需要耐心;产业链的成熟和发展,需要耐心;关键技术演进和普及,同样需要耐心。5G喧嚣已过,我们要习惯面对平淡。有时候,锣鼓喧天并不一定是好事,而悄无声息也不一定是坏事。
更大的耐心,往往会迎来更丰硕的果实。不是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