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IoT平台的失败案例,帮我们趟过了哪些雷?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本文来源:物联传媒
本文作者:露西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近几年来,物联网平台概念被持续炒热,平台——几乎成为物联网企业的"标配"。无论是芯片、模组、硬件还是软件服务公司,都可能拥有一套自己的物联网平台。经过各种形式的包装后,他们有些定位是工业物联网平台、家居物联网平台,也有些定位是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可视化、物联网平台+AI智能分析……
这种扎堆现象背后:
一些公司以平台作为硬件的补充,但长期浮于简单的连接管理和设备管理;一些公司力推平台,却发现只有贴近行业应用才能激发平台的真正价值,但行业内不同标准、不同品牌间的壁垒,以及跨行业需求的显著不同,都将使扩展平台的难度陡然增加。
物联网平台看似是机会,却存在明显的困惑。对于广大的平台从业者来说,站在时代的路口该怎么选择?答案始终不能明朗。
以史为鉴,可知新替,本文重点选取平台发展史上的3个"失败"样本,来思考以上的问题。
创业公司的楼起楼塌,全发生在短短4年间
B2B智能硬件协作平台——HWtrek(Hardware Trek,意指"硬件+跋涉")诞生于2013年,总部在台湾,在深圳有分公司,定位是汇聚全球物联网项目需求与供应链资源,通过线上平台来梳理呈现这些资源方的技术、经验、合作过的项目、对接人的信息等,同时提供项目协作管理工具,为硬件创业者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对接与沟通平台。
2015年,HWTrek宣布获得4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京东、联想之星、美国中经合集团、日本Global Brain等。HWTrek最红火的这两年,平台上聚集了7000多硬件开发者,2100多硬件项目及1500多供应链行业的专家,包括广达、联发科、伟创力、海尔、京东、亚马逊等企业都是深度合作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物联网业界头部的媒体纷纷对其进行报道。
事件的突然转折发生在2017年。当年10月,HWTrek向用户发送了题为「Saying farewell to HWTrek (and looking to the future) 」的邮件,宣布将于不久后的11月停止全部服务,且未对停止服务的具体原因做详细说明。
工业互联网明星的"陨落"
2013年,Predix这款软件平台在GE集团内诞生;2015年,Predix 2.0面世,称每天监测分析来自全球各地部署的1000万个传感器中的5000万项数据;2017年,Predix在自家"Minds+Machines"大会上公开了与英国石油公司、美国爱克斯龙电力公司、澳洲航空公司、墨西哥铁路、中国仁济医院、中国东方航空等众多合作案例,一时风光无俩……
但到2018年,GE突然宣布将出售Predix,终于明晃晃暴露出Predix入不敷出、定位偏离、激进膨胀等一系列弊病。
最终,2018年底,GE 宣布计划剥离陷入困境的通用数字和IIoT业务资产,使其去除GE色彩,将Predix平台打包进独立运营的新公司中,以继续对接工业物联网业务。
高调的大公司,低调的小部门
2016年,三星电子在韩国电子展上高调推出了Artik物联网平台,旨在将硬件、软件、云、安全和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整合,减少物联网创业公司在开发物联网产品及方案时的时间、成本与风险。另外,Artik物联网平台包括ARTIK 0和ARTIK 7两个系列,前者适用于对低功耗、轻便、成本较敏感的设备类型,后者适用于高端网关和多媒体应用。从这样精细的布局中,可见三星对于物联网的重要规划。
但是在2019年初,根据行业媒体物联网智库的披露,三星已经低调宣布解散Artik物联网平台团队,停止发展相关业务。能追溯到的数据是,截止2018年底,有85家合作伙伴与Artik建立合作,但市场上推出采用Artik平台的家电产品并不多。
可以认为,三星Artik物联网平台在存活的1000多个日夜里是低调的,公开消息是不多的。
对3个样本"失败"原因的分析
在之前物联传媒针对物联网平台的市场分析中,提出了不少需要厂商认真考虑的问题。一旦没把各种问题考虑清楚,平台就可能会陷入发展困境之中。
市场定位问题 |
找到合适的需求,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 |
资金问题 |
确保足够的融资能力与盈利能力 |
产品问题 |
在合适的时机将对行业有足够理解的产品推向市场 |
运营问题 |
确立平台的收费模式,做好市场营销 |
监管问题 |
遵守法律法规,完成各项资质认证 |
团队问题 |
维护团队内部关系、创始人与投资人的关系等 |
竞争问题 |
维护自身核心竞争力,加强生态协作 |
在热闹产业中,找准平台的定位至关重要
从发展时间来看,HWTrek是全程参与了2014-2016年间智能硬件创业的兴起、火热与沉寂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在接触HWTrek的认证专家看来,资源对接平台单纯充当管道,盈利不明朗、变现潜力受限,是导致HWTrek停止服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笔者查到2017上半年时,HWTrek上的注册企业OpenEmbed通过平台接到海外客户120万美金的物联网项目订单。这起事件的过程是客户在平台上搜索硬件的需求信息,看到了OpenEmbe在平台的介绍内容并且与相关负责人建立联系,最终很顺利地确定了双方间的合作。
简单理解下来,这种模式与当下头部物联网平台厂商建立的"物联网市场"、"物联网商城"如出一辙。但是正如同今年华为IoT在一次发布中提到的理念一样:物联网生意最难的问题包括生态合作上的利益分配,这会涉及到组织架构、内部流程的很多问题。因此当平台厂商面向产业构建生态商城时,务必需要建立多方利益分享机制和激励机制,突出独特的存在价值,推动物联网各种类型玩家的积极加入与推广,进而帮助他们快速找到目标客户。
物联网平台盈利周期长,纵向集成比横向扩充更有优势
在业界大多数考察GE Predix的深度文章中,几乎所有作者都认为GE早期在工业互联网定下的"三步走"战略(GE For GE、GE For Customers、GE For World)是正确的。但是在不久之后,GE Predix便忽略了工业互联网是一项有细分领域行业壁垒的长期沉淀的生意,从上到下对于发展速度和节奏的把握出现失控,包括短时间内大举招人、重金投入、剥离高价值的金融业务以全力投入制造业,都为后来集团的资金困境埋下了地雷。
在一片大赶快上的口号刺激下,GE Predix的定位变了,不是基于自身在发动机、医疗设备、电力设备等领域的优势进行纵向集成,而是激进的要成为工业整个生态的"横向"平台。
一直到2017年,面临削减成本以及提升股东回报等压力,GE 管理层才终于将Predix的业务战线进行收缩:即强调对能源、航空和油气业务领域客户的销售,而对其他领域新客户投入较少精力。但一切已经为时已晚。
正如某工业物联网公司高管曾向「物联传媒」记者坦言,以前大家都觉得GE Predix是老大,都想要对标,Predix确实也给了行业很多鼓舞、启迪以及经验教训,但在商业上,GE Predix大多还是自用为主,把它拿出去给第三方使用的情况并不多,因此Predix早期的横向扩充是明显忽略现实的盲目尝试。
物联网平台可以多方尝试,产品并非一成不变
三星做物联网平台的尝试,最早起源于2014年8月对智能家居平台SmartThings的收购。有关Artik物联网平台的尝试,重点可能在于开放的物联网开发工具,提高设备连接间的互操作性。后期可以发现,三星将公司的物联网业务SmartThings、Samsung connected和Artik技术共同构成三星云平台,其中Artik物联网平台与SmartThings云平台的融合,将促进三星与其他第三方物联网设备和云服务的互通性。
如今,SmartThings平台依然在活跃,Artik物联网平台的技术和资源或许早已被融入其中。
结语
早在2016年,行业调研机构披露全球知名物联网平台数量有360家,2017年增长至450家,但到2018年,全球500强级别的企业提供的物联网平台死掉了近三分之一,数量缩减到了300家。从过高期望的峰值走到泡沫化的低谷后,参考IoT Analytics对2019年全球物联网平台市场的调研结果,2019年全球物联网平台数量又升为620家,产业进入正向爬升阶段。
第一阶段数量减少的背后,其实是当时物联网连接规模不足,应用场景受限,盈利模式不清晰,回报周期过长等现实问题,这是新概念产生后的必经过程,并不意味物联网平台的全面崩盘。
眼下,随着物联网平台数量的持续增多,其中既有花大量真金白银投入物联网平台的头部玩家,也有无数中小型第三方物联网平台,经历了产业的兴衰沉淀,期待这些企业都将沉下心来修炼内功,促进IoT应用的积极落地。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