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助力寻亲,找到被拐儿子助力家庭团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当今,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前,人脸识别技术被应用到了寻亲中来。
在现实生活当中,在海关、火车站这些地方,经常会用到人脸识别系统。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件事情也用到了它。只不过这件事比较特别,不是用来识别犯罪分子的,而是用来寻亲和找人的。
“来了!来了!”3日下午,当一辆救助车驶入绿园区宁静二胡同路口时,目不转睛盯着路口的一位中年人向等待在市救助管理站大厅的几位家人激动地喊道。这位中年人叫王宝军,救助车上载着的正是他走失17年的亲人王福。王福成为我省第一例通过高科技人脸识别技术寻亲成功的人。“是我大爷!大爷……”看到王福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搀扶下走下车,王宝军第一个冲上去,拉起老人的手,声音早已哽咽,一家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7年前,聋哑人王福为贴补家用外出务工,但事与愿违,钱没赚到,还与同乡走散,身无分文下以乞讨为生。其家人曾先后到长春、松原、乾安等地,通过向公安部门求助、刊登寻人启事等多种方式寻找他的下落。时至2009年2月,王福凭着不多的记忆一路摸索乞讨来到长春,被该市净月派出所巡逻民警发现,送入市救助管理站。此时,距离王福走失已过去5年时间,在风雨漂泊、居无定所的日子里,其智力也出现问题,无法正常交流,也无法提供身份和详细家庭地址。
为了给王福提供更好的照顾,市救助管理站将老人送往绿园区至爱老年护理院进行长期托养,并为其办理临时户口和寻亲登记,推送至全国寻亲网等平台。去年5月,市救助管理站开展专项行动,通过全国救助系统和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系统对站内滞留的受助人员进行查询,并及时通过指纹、体貌特征等线索查询比对寻亲信息,来加大寻亲力度,拓宽寻亲渠道。
2020年5月,长春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全国救助系统和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系统,利用指纹、体貌特征等线索,对站内滞留受助人员加大寻亲力度,拓宽寻亲渠道。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1月26日,管理站在市和平大街派出所帮助下,用人脸识别技术比对成功,确认王福是吉林省长岭县巨宝山镇走失人员,并在2月1日与其家人取得联系。至此,王福已离家17年之久。
个名叫万少东的中年男子,找到深圳警方,希望警方能够帮他,找到失散二十年的孩子。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请求,希望警方能够动用人脸识别系统。寻子最有依据的还是DNA鉴定,因为亲缘关系都是唯一信条。人脸识别找到的都是大致相识,根本无法判定亲缘关系。但是团聚的日子没过多久,女儿万燕和儿子万双建,原本好好地在门口玩耍着,突然就不见了。万少东发动身边所有的朋友去找孩子。可是二十多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孩子。为了专心找孩子,
人像比对找到的人叫罗小定,罗小定对认亲这件事却非常抵触,拒绝采血,还说即便找到了亲生父母,他都不会改姓儿,宁愿跟着养父母生活。罗小定,二十三岁,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人,家里有姊妹六人,他是唯一一个儿子。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被养父母领养回来的孩子,而且他还有个外号儿叫万三。这个外号没有什么美好的寓意,因为养父母买他的时候,花了一万三。这让罗小定整整记了二十年,罗小定一直以为,自己是被亲生父母卖掉的,所以不愿意跟亲生父母相认。
虽然找到了儿子,但是在万少东心里,始终还有一个痛,那就是女儿至今下落不明。以前孩子丢了,给人的感觉,那就是人海茫茫分隔一辈子的事,可如今不一样,各种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谁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出现新的技术手段,让寻亲不再是一件那么难的事,我们也希望,所有与亲人失散的家庭,都能够早日团聚。
小编相信,在未来,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人脸识别技术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