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巨头“打架”9年,混合云第一股有哪些成长秘籍?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
本文来源:物联传媒
本文作者:露西
很多人没注意到,根据今年2月IDC公布的数据,在2020年,一个名为Chromebook 的PC设备销量首次超过了苹果的Mac,它所运行的云操作系统——谷歌Chrome OS跃迁成为Windows之后占比排名第二的操作系统。
|
Q1 |
Q2 |
Q3 |
Q4 |
Windows |
87.5% |
81.7% |
78.9% |
76.7% |
MacOS |
5.8% |
7.6% |
8.4% |
7.7% |
Chrome OS |
5.3% |
10.0% |
11.5% |
14.4% |
2020年各季度三种PC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数据来源:IDC)
在研究机构Canalys的报告中,2020年第四季度,惠普、联想、戴尔、宏碁、三星等品牌的Chromebook销量都获得了大幅增长,其中联想增速最快,在当季度售出了280万台,同比增长率达到1766%。
Canalys表示:“2020年Chromebook的需求量很大,主要因为疫情导致许多国家迫切需要更多的教育设备和易部署的教育解决方案。预计2021年,Chromebook的教育需求将继续保持强劲,并且在其他领域,受益于Chromebook带来的好处,消费者和传统商业客户对它的兴趣也越来越高。”
和Google一样,Chromebook不在国内发展,媒体声量并不够大,但其设计理念其实与2020年国内几家云厂商提及的“云电脑、云手机、云游戏”等概念如出一辙:
即在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运行方式下,支持用户的应用程序、文件等数据存在云端,降低配置本地硬件时的计算与存储负担,降低设备成本,提升用户体验。
因此,Chromebook基于Chrome OS带来的革新只是一个微小的信号。近年云计算作为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它的意义就像普惠全民的水电,用户不需要购买发电机,只需接入电网就能用上电,用户不需要知道水是怎么存储运输的,只需要打开水龙头就能用上水。
就像青云科技董事长兼CEO黄允松所说的:
其实99%的行业不需要拥有计算机,计算机的维护成本和使用成本极高,消费者要的只是计算能力。
云计算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科技类产品不需要拥有,就可以直接使用,而且成本低到连千分之一都不到。
可以发现,云计算把存储、计算、网络等资源变成了一项成本降低、即买即卖的服务,已经推动产生了一批知名的、致力于将IT技术公共化的云计算服务商,在这个市场激起波澜。
也就在3月16日,混合云ICT服务商——北京青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云科技”)正式在科创板上市交易。物联传媒长期对其进行跟踪报道,将借着机会在本文梳理4个重点话题:
-
从公有云到私有云、混合云,青云科技业务演进的基础和逻辑在哪?
-
成立9年的青云科技如何看待与云计算巨头的竞争?
-
招股书上的亏损虽是云计算行业的常态,在上市后是否会有所改观?
-
当青云科技上市后,是否会为资本市场和科技同行业者带来激励与促进?
01
为什么要做混合云?
青云科技成立于2012年4月,2013年正式上线了公有云平台,借助公有云进行了大量的规模化实践和技术迭代。2014年,公司开始将核心技术从公有云中解耦并产品化,构建私有云平台,以此完成“公有云和私有云一体化架构”的混合云战略转型。
为什么聚焦混合云,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四点:
1、数字化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但公有云并不能被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完全接受。
出于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考虑,企业或机构并不允许数据存放于公有云,往往会倾向选择本地部署的私有云。但又考虑到降低维护成本,企业就希望将核心业务放于私有云,其他边缘或弹性的业务放于公有云,并要求打通不同云环境中的数据和应用,这就有了混合云的理念和市场。
2、混合云其实在很多行业有规模成长空间。
随着机会窗口的逐渐收紧,非头部玩家在公有云领域硬拼市场份额已经意义不大,所以美团云、苏宁云、万达云会选择关闭服务以及时止损。另外就像华为云近期所传达的意图:应该在通用公有云基础上钻研一些行业属性,抢占传统领域细分市场。
同理在2017年以后,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进一步发展,青云科技希望打造覆盖“云、网、边、端”的全场景数字平台,铺开“广义混合云战略”,将混合云解决方案覆盖到银行、保险、能源、交通、制造、公共事业、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最大程度满足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3、在中国,到2019年中国企业采用混合云的比例还只有9.8%,与全球企业58%的混合云使用率存在明显差距。这说明混合云渗透率不高,行业集中度低,在国内至少还有几年的窗口期,属于投身市场的好机会。
图片来源:计世资讯《2019-2020年中国混合云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4、虽然混合云也吸引了包括AWS、Azure、阿里云、华为云、新华三、深信服等强势玩家的进入,但真正的混合云要求一致的体验和架构,不是多云的简单集成拼装就能实现的。青云科技因为较早开始布局,并且没有大厂的历史包袱和复杂的部门利益问题,通过坚持公私一体的统一架构,在混合云领域形成了领先技术优势。
目前为止,青云科技形成了计算平台、存储平台、网络及安全平台、数据平台、物联网及边缘平台五大类产品矩阵,十大产品品牌(包括QingCloud云平台、KubeSphere容器平台、QingStor企业级分布式存储、RadonDB分布式数据库、光格网络SD-WAN、青立方超融合系统、EdgeWize边缘计算等),这些产品以相互解耦的状态存在,没有强行绑定,往往能最大程度满足企业需求。
青云科技副总裁沈鸥为此说明:“企业在使用传统IT的过程中,总是被各种产品和方案绑定,束手束脚,很难去创新。青云科技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以及松耦合的架构,能够根据需求,自由选择、自由进出。”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亦曾发言认为:“目前,只有青云科技和微软真正实现统一架构、统一管理、统一体验的混合云。”
02
云计算竞争是伪命题吗?
“云计算要看渗透率。在中国,云计算对传统IT的渗透率不足10%,根本就没被渗透,哪里有什么竞争。”
自成立以来,青云科技CEO黄允松被无数媒体追着问了无数次关于竞争的问题,一贯的回答都是这样。
按照主流的分法,云计算可以分为IaaS、SaaS、PaaS三大类,不同厂商的定位一般是IaaS+PaaS,或者是PaaS+SaaS。
青云科技定位是IaaS+PaaS领域,主要做社会的战略大行业里面最头部的客户。
在离开IBM实验室开始创业时,黄允松的很多想法都来源于Gartner每年的报告《Global IT Spending》。通过报告得知,企业IT支出平均每年大概是3.6万亿美金,其中金融服务业IT支出最多,占比是22%;其次是能源、交通和制造,占比约20%。所以在青云科技早期的决策里,做云计算就要优先做银行,银行每年在IT的投入极高,拿到一个项目就能支撑公司生存并且盈利。
正是如此,2014年青云科技持续拜访银行金融业的头部公司,直到在当年年底拿下了招商银行的项目需求。往后又陆续拿下了中国银行、华润创业、泰康保险、九州证券等各企业的私有云项目。在后来的采访中,黄允松向媒体感慨:“挺到2017年的时候,我就确信青云不会倒闭了。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我的云计算上跑着金融企业的核心数据和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2014年时银行IT部门还处于整个系统架构中的边缘位置,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银行、金融对于软件和信息科技的需求,眼下正不断走上高位。
根据IDC报告数据,2019年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总规模约为425.8亿元,与2018年的343.7亿元相比,同比增长23.9%。预计到2024年,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1273.5亿元。
行业利好下,再考虑银行客户对IT服务商具有很强的黏性,这种黏性必然有利于厂商为其提供长期服务。
根据信息,基于金融等行业用户的高粘性,青云科技的云产品留存率随着产品不断成熟优化而逐步提升,2017-2019年及2020年1-6月,公司云产品留存率分别为19.32%、30.38%、38.37%及57.41%。
当然不只是在金融行业是这样,包括与江苏交控信息中心在高速公路场景下的云业务合作,青云科技已经有很多面向的细分领域。
而行业中绝大多数的传统企业,尽管认可上云、数字化转型在宏观理念上的正确性,但由于有太多过去的东西,不管是设备还是系统,在信息化改造过程中如何兼顾过去,使其融合到新的平台上,这是影响客户决策和行业应用推进的关键难题。
正是因为这样,云计算还没有完全渗透进传统行业,很多数字化改造的工作只是刚刚开始,是以试点的形式在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能认为所有玩家都在同一个赛道,内卷得你死我活呢。
03
太多人关注短期的竞争与盈利,忽略了长远的价值
全球范围内,亚马逊最早投资创立云计算服务AWS,是全球市场占有率最大的玩家,2020年AWS全年营收规模453.7亿美元,运营利润达135.3亿美元,为集团贡献了高达60%的利润来源。
但很多人都知道,2006年AWS推出第一款对象存储服务S3及弹性计算工具时,用的是战略性亏损的方针。直到2015年,在运营即将达到十年之际,亚马逊才开始单独披露AWS单季度季度营业收入15.6亿美元,运营利润2.65亿美元。
青云科技的亏损一度是外界很大的关注点。
根据招股书数据,青云科技于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及2020年1-6月产生亏损净额分别为9,647.78万元、14,945.85万元、19,096.65万元及7,808.70万元。
而青云最大的亏损来源,就是公有云业务,即招股书上的云服务,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包括竞争、设备折旧等等。但是在另一大板块云产品上,由于技术领先优势,私有云产品已成为青云科技近年来营收暴增、毛利率较高的业务,明星产品辈出。
超融合系统实现高速发展,收入从2017年的5500万元快速提高到2019年的1.56亿,复合增长率达68%,成为公司的主力产品;软件定义存储产品也逐步成熟,2019年已实现1836万收入,有望成为公司第二个主力产品;同时,容器产品和数据库产品也形成了较好的产品化,物联网和EdgeWize边缘计算产品已进入重点研发规划并有初步落地。
在黄允松看来,公司在银行、保险、能源、交通等行业上的云解决方案销售收入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按照这个增速再往前跑两、三年的时间,基本上很多问题就会解决。
而之所以青云科技不完全抛弃亏损状态下的公有云(即云服务)业务,还是归因于客户对混合云的需要。并且青云科技并非是以重资产的形式在公有云市场厮杀,而是以租代建,对数据中心没有过多的沉迷。再加上因为有公私统一架构的产品优势,在混合云赛道上,在云产品的增速上,青云科技有它的信心。
04
谁在为青云科技上市而高兴?
从去年4月在上交所申请科创板上市,到9月完成交易所过会,再到今年2月完成证监会的注册,2021年3月16日,尝遍百般滋味,青云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
特别高兴的人除了青云自己,还包括了艰难地从事着科技研发领域的科技公司的CEO们和他们的投资人们。
2月出注册公告那天,黄允松的手就没有离开过手机,从晚上6点钟不到,一直持续到11点半左右,无数的祝贺消息涌到屏幕上来,让他那天处理了比春节拜年消息还要多的信息量。
甚至还有个上海的投资人兴奋地打来电话,告诉他说先不考虑退休了,要准备再募一笔钱,接着投项目……
或许,青云科技的上市对坚持在信息科技产业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正向的促进。
因为从成立第一天起,这家公司从公有云做到了私有云,做到了混合云,甚至还常常被拉到和目前市场上最大的云计算巨头、在美股上市的云计算公司、在科创板上市的另一家独立云服务商等等做比较。
但青云科技也不怯于“战争”,事实上,在今天能成功上市,拥有600人的员工规模,可以证明它在这个领域做的还不错。
当然,没人能为未来的发展状况立下一个确定的走向。黄允松的确也坦言他作为一个地道的码农,写代码、搞设计还是蛮厉害的,但是做商业一般。为此从去年3月开始,青云科技进行了一些改革,未来也将进行更多商业方面的改善与探索。
但无论如何,从事云计算这样的领域,快人快语的黄允松反复说的还是:
“我们这种干底层码农的,最渴望看到的就是伟大的项目、伟大的创造和恰当的、正确的激励。”
青云科技创始团队(从左到右依次为:林源、黄允松、甘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