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会造成“丢脸”的风险,个人信息安全需要被维护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人脸识别目前在世界范围处于推广、普及阶段,是全球性的技术发展趋势。未来,应用场景会更广泛、层次更加深入,将深刻改变和影响我们的生活。有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为151.7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530亿元,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与此同时,公众对人脸识别侵犯隐私、泄露个人信息,甚至威胁资金安全等表示担忧。一项研究发现,超七成民众对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障能力存有疑问,担心人脸信息遭泄露。
人脸识别视频最低0.5元/套,质量较高的100多元/套,其中,质量较高的可通过大部分App验证的消息令人胆战心惊。“刷脸”时代到来了,老百姓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脸”?
一场关于人脸数据的“争夺战”正在打响,一边是不少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在人脸数据等领域疯狂“攻城略地”,不少App甚至采用“霸王”条款,比如不进行人脸识别就不能寄快递、投简历、上厕所,甚至还有个别企业安装摄像头“偷”人脸数据……另一边是公众对人脸信息等个人信息保护的强烈呼吁以及监管部门不断重拳出击。
2019年4月,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支付1360元购买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双人年卡,确定指纹识别入园方式。2019年7月、10月,野生动物世界两次向郭兵发送短信,通知年卡入园识别系统更换事宜,要求激活人脸识别系统,否则将无法正常入园。郭兵认为人脸信息属于高度敏感个人隐私,不同意接受人脸识别,要求园方退卡。协商未果,郭兵于2019年10月28日向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比起背后稍显遥远的风险,人们通常更在意眼前的方便。有人出于无奈:“刷脸场景如此普遍,想回避也不可能。”有人怀着无畏之心:“我不做亏心事,不怕被拍。”更多人则是抱着从众心理:“大家都在用,怎么会正好就是我的信息泄露呢?”然而,低风险并不意味着零风险。金卫清告诉记者,小区改造的过程中,有极少数人拒绝提交自己的头像和信息,转而选择磁卡、手机等其他开门方式:“确实有一些业主担心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但这部分人很少。”
4月23日,《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刷脸必须征得明示同意,并不得用于预测个人经济状况。并且,今年5月1日,《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也将正式实施。其中明确了App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教授王春晖表示,对个人必要信息的范围进行划线,填补了人脸识别应用领域的空白。这一次,不断伸向“人脸”的“黑手”能否被斩断?
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主诉人郭兵就是这样的少数派。2019年10月,他将强制游客刷脸的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该案被视为国内消费者起诉商家的“人脸识别第一案”,郭兵因此成为舆论的焦点。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该案仍在审理时,他与其他人脸识别滥用的“死磕”又开始了。2020年8月,郭兵所在的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某社区业主群中弹出一条消息,要求业主带上身份证去物业录入个人信息,以尽快使用小区门口的人脸识别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郭兵要求确认店堂告示、短信通知中相关合同条款无效等诉求被法院驳回。而郭兵表示,确认这一格式条款内容无效,正是案件的重要诉求。“这正是人脸识别技术中更为核心的问题。”麻策说,“即这项技术应用的边界在哪里?”杭州中院在二审判决中强调,经营者只有在消费者充分同意、知情的前提下方能收集和使用,且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麻策表示,动物园可以采用多种入园方式,“刷脸”入园不具有必要性。动物园方面曾表示,启用人脸识别系统是为了应对人流量大,方便消费者快速入园。但麻策认为,这种理由“站不住脚”,“是全年人流量都大,还是某些特定的节假日?园方并没有当庭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