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盲目认同人脸识别的人有了解到其背后的一些隐患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人脸识别的滥用遭到了315晚会的曝光。315晚会中,关于“谁在‘偷’我的脸?”的一组新闻里,多个商家被曝光了一系列未经顾客授权的行为,包括利用监控设备采集人脸信息、识别顾客身份、储存信息等。在人脸识别滥用的背后,则是一整条完成的产业链,从人脸识别技术、摄像头、系统到提供专业的人脸互动营销解决方案。可以说,在非法人脸信息采集链条上,人的信息逐渐被“透明化”。
近年来,人脸识别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用来满足身份核验的安全管理要求。记者了解到,除了粤海国际花园,珠海还有不少小区以及写字楼使用了人脸识别系统。这些人脸识别系统不仅可以精确识别人脸,还有测量体温等功能。在梅华路附近的某高档商圈,大部分出入口处设有人脸识别系统,对过往人群进行体温检测;高新区某小区内,除了可以使用门禁卡打开门禁外,还能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入;九洲大道上的某写字楼进入时也需通过人脸认证。
相关专家认为,部分公众警惕人脸识别,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他们更加注重保护个人数据等隐私,然而人脸暴露度较高,比其他生物特征数据更易实现被动采集。另一方面,相对于诸如用户名、手机号、电邮地址等容易变更的个人数据,面部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不可更改性,“面部识别信息几乎无法修改,一旦被收集就可能永久有效。”汇业律师事务所顾问史宇航说,但消费者无从得知,企业是否能够长期安全地保管数据。如果其间不法分子兜售倒卖、肆意合成或滥用人脸数据,进行欺诈勒索,公众将遭受直接影响。据《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三成受访者已因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蒙受隐私或财产损失。
人脸识别技术的开发受到了市场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政府官员已经承认并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人脸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生物特征,可以用于跟踪和识别个人,而不需要他们的主动参与。因此,1996年美国国防部和NIST提供了650万美元的资金,创建了FERET数据集,为研究人员提供在该领域取得进展所需的数据。人脸识别技术(FERET)数据库是首个用于学术和商业研究的大规模人脸数据集,也是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
“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生活、社会管理当中,是一个大的趋势,通过技术革新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管理效率,本身就是全社会人类追求的方向。新事物诞生之后,在管理体系乃至政策法律方面都会有一些监管的空白,但不能因噎废食。”周赛群坦言,“任何的法律都是滞后于科技和社会实践的,通过一定的社会检验发现了问题,再去进行调整。”
2000年,鉴于FERET数据库成功激发了人脸识别领域的研究兴趣,特别是该技术开始迈出商业化步伐,并推动了NIST发布人脸识别算法测试(FVRT,the Facial Recognition Vendor Test)以评估新兴的商业系统。当然,早期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某些弊端,比如无法在各种环境中很好兼容,而且算法的准确率和算力仍需要提升。2007年LFW 数据集的开发让人脸识别技术迎来第二个关键性的转折点。LFW 数据集包含1680 个人的超过 13000 张图片,其中涵盖了姿势(poses)、照明条件(illumination conditions)和表情(expressions)的无限组合,满足了研究人员获取更自然定位和更多样化数据的愿望。
有些商家窃取了大众的人脸信息,但是这些商家往往没有很好的安全措施,信息泄露比较容易。一旦出现大批量信息泄露,无疑会打击人脸识别市场,民众会有强烈的反感,如果以后人人出门都戴着头盔,去买房去逛商场,以防自己隐私被窃取,这个人脸识别市场还能发展壮大吗?对人脸识别的信任危机,在西方早就来临,西方国家并不是人脸识别技术落后中国,而是个人比较重视隐私权,另外对侵犯隐私权的商家处罚力度不一样。此次事件中的卫浴品牌,是国际公司,他们在国外有没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为啥在中国就肆无忌惮地安装?大众期待相关部门能够治理这些企业,规范他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