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背后存在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最近,人脸识别黑产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人脸识别信息被放到网上非法售卖,包括身份证正反面照片、手持身份证照片、甚至点头摇头张嘴等视频被廉价出售,并被利用到手机APP或平台的身份验证中去。据调查,这些人脸识别黑色产业链条中,一套真人认证视频只需要一百元。
人脸识别技术和人脸信息被非法利用,让人担忧背后的安全隐患。这些人脸识别黑产主要应用在线上场景,而在线下场景,人脸识别技术又是如何反过来制衡人脸识别黑产呢?
相关专家认为,部分公众警惕人脸识别,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他们更加注重保护个人数据等隐私,然而人脸暴露度较高,比其他生物特征数据更易实现被动采集。另一方面,相对于诸如用户名、手机号、电邮地址等容易变更的个人数据,面部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不可更改性,“面部识别信息几乎无法修改,一旦被收集就可能永久有效。”汇业律师事务所顾问史宇航说,但消费者无从得知,企业是否能够长期安全地保管数据。如果其间不法分子兜售倒卖、肆意合成或滥用人脸数据,进行欺诈勒索,公众将遭受直接影响。据《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三成受访者已因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蒙受隐私或财产损失。
根据此前报道,2019年4月27日,郭兵与妻子购买了野生动物世界的双人年卡,并留存相关个人身份信息、拍摄照片及录入指纹。随后,野生动物世界向包括郭兵在内的年卡消费者群发短信,表示将入园方式由指纹识别变更为人脸识别,要求客户进行人脸激活,引发本案涉及的纠纷。
AI企业不会轻易放弃这门生意,被央视曝光的公司,仍在进行掩人耳目式的升级。没被媒体曝光的相关企业,生意反而更好了。人脸数据一旦被泄露,无法像密码一样随意更改。记者记者用一张照片打开了人脸识别门禁,进一步调查发现,打标签的人脸信息正在被第三方技术公司打包出售,比0.5元一张的人脸更值钱,后果更不堪设想。
人脸识别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早已从公共安全领域扩展到商业领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手机解锁、支付转账、交通安检甚至公园、社区等地也都随处可见。
近期,众多公园为了响应“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年远景”中:“提供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的相关号召与要求,分别建立了许多智慧化健身场景,包括具有采集人脸识别功能的步道系统。如今市场上的部分智慧健身设备不具有人脸识别信息安全的认证功能,不经过本人授权同意就将个人人脸信息录入,具有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
此次3·15晚会央视曝光了万店掌、悠络客、雅量科技、瑞为等人脸识别系统供应商,前三家公司都对记者记者表示,目前涉及人脸收集并分析的应用已经停用,只能通过“数人头”的方式进行客流统计。对已安装人脸识别的商家,根据商家自己的意愿,如果不想使用人脸识别,就通过后台升级停用人脸识别功能。其中,万店掌表示,目前连统计进店人数时去重都没法做到。针对这个问题,悠络客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人体识别去重,简单来说就是对衣服颜色和款式进行辨别。
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在地铁运用人脸识别能够提升通行效率;即便有证据予以证明,效率本身也不足以成为推行的充分依据。轨道交通指挥的官员声称,在地铁推行人类识别技术是要提高大客流时段的通行效率。问题在于,声称不代表客观事实。在没有做扎实的实证调研之前,如何让我们相信,在地铁运用这项技术有助于提升通行效率?根据在机场与宾馆的亲身经历,我很难相信这样的结论。即便有来自专家的一些支持,我们也有理由怀疑专家的判断是否准确。因为这涉及对未知事态的预测与评估,专家的判断完全有可能陷于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