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力推广人脸识别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近些年炙手可热的新技术之一,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便利了大众生活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今年3·15晚会,就曝光了一些品牌门店使用摄像头非法采集顾客人脸信息的情况。近日又有新闻曝光了类似事件,人脸识别频现“雷区”,引起人们关注。
近期,与人脸识别相关的话题引发热议。今年1月,广东省检察院部署了该省检察机关针对人体生物学特征采集识别系统开展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项工作。近日,江门市江海区检察院就辖区住宅小区违规安装“人脸信息识别”门禁系统,涉嫌侵犯不特定多数人个人信息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一案,召开了主题为“人脸信息识别系统安全监管”的公开听证会。
今年2月,江海区检察院对辖区所有封闭式管理的小区使用“人脸信息识别”系统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至今,江海辖区部分住宅小区的物管先后在住宅小区入口安装“人脸信息识别”的门禁系统,并完成大部分住户的人脸信息采集。
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只有不到半数(48.5%)的受访者认为安全,51.5%的受访者心存疑虑,表示不安全或不清楚。具体来看,受访者担忧的问题是:个人信息遭到泄露(62.1%)、容易被盗用(52.7%)和识别不准确(44.0%)等。“现在经常能在网上看到个人信息被非法买卖的新闻,只需要很低廉的价格就能买到很多个人信息,现在很多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等,说到底都是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不仅是姓名、电话,甚至个人的身份证号、关系网等都暴露了,如果人脸信息再被泄露,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北京95后张璇(化名)说。
“人脸信息识别”门禁系统属于技防系统,上述小区涉嫌违反《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实施办法》有关规定,未向技防管理部门申请并通过审核、验收,就擅自在公共区域安装、使用技防系统。同时,小区的物业仅口头告知收集业主人脸信息用于门禁,并在未向业主和住户明示“人脸信息”存储、传输、提供等信息的情况下,就收集人脸信息、电话、住宅地址等个人信息,涉嫌侵犯不特定多数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等社会公共利益。听证会上,围绕住宅小区使用“人脸信息识别”门禁系统的必要性,个人信息管理,是否存在泄漏风险,以及相关行政部门如何监管等问题,参会代表进行了热烈讨论,充分发表了意见,最终达成共识,认为辖区住宅小区违规设置“人脸信息识别”门禁系统,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涉嫌侵害不特定多数人的合法权益。相关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创新监管机制,共同加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东城法院副院长王波提出,现有的一些案例显示,较直接的个人信息泄露后果包括垃圾短信和邮件不断推送、骚扰和推销电话接二连三,而这些后果是个人下载了若干“APP”自己勾选同意选项的结果,但个人对同意勾选的内容并没有阅读,是实质上的“不知情”,更别提上述信息如何被使用了。还有个人将身份证遗失但没有挂失备案或者亲戚朋友间帮忙借用身份证,导致利用个人信息被注册公司成了“冒名”股东被迫还债,而如此直到“事发”之后个人才惊觉个人信息被泄露。此外,还有一些不易被发现的个人信息泄露的后果。例如,大数据杀熟和动态定价导致个人利益受损;通过手机通讯录匹配挖掘个人社交网络链,造成人际关系信息泄露。上述情形都是在个人“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于公众的视野,而个人对信息泄露的严重后果毫无预见性,但后果却让个人“吃不消”。因此,个人应当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警觉意识,注重保护个人信息轻易不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