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医疗卫生信息行业的现阶段技术发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日前,中国为了解决在医疗电子在该行业的不足,努力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通过网络来切实改变医患双方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和谐现象,切实提升居民健康管理质量,依托紧密型医联体架构,整合资源建设成区域信息化平台,实现各医疗机构之间数据集成及系统互联互通,为辖区居民提供了安全、高效、快捷、全面、优质的可移动式医疗健康服务,及时向居民推送医疗数据和病历信息,实现医患实时线上互动等服务。2020年,全国三级医院电子病历的平均等级在3.7-3.8级之间,与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的政策目标相比,我国电子医疗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我国电子病历建设处于高景气度的时期,建设需求旺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1.4万个,其中医院3.4万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1.2万个,民营医院2.2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6.0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6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万个,门诊部(所)26.7万个,村卫生室62.1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7万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56个,卫生监督所(中心)3106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01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82万人,注册护士443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92万张,其中医院697万张,乡镇卫生院138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85.2亿人次,出院人数2.7亿人。
国内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发展虽然相对滞缓,但是在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政府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回顾我国卫生体系信息化建设,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3年,是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内容是工作流程的电子化,大型医疗机构是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医疗机构自筹资金,按照各自原有的工作流程设计信息化软件,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第二阶段在2003年抗击“非典”以后,是公共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国家加大公共卫生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逐步建立了卫生应急指挥、卫生统计、妇幼卫生保健及新农合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在提高相关业务的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阶段是2009年深化医改工作启动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大型医院在建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挂号、收费及质量一体化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在发展远程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时期是卫生信息化全面开展、快速发展的时期。
总体来说,中国的医疗处在第一、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CPOE,主要是缺乏有效数据,数据标准不统一,加上供应商欠缺临床背景,在从标准转向实际应用方面也缺乏标准指引。我国要想从第二阶段进入到第五阶段,涉及到许多行业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形成,这也是未来需要改善的方面。
鉴于目前智慧医疗的应用现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使得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拥有巨大潜力,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医疗对象(如病人、医生、护士、设备、物资、药品等)的智能化感知和处置,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决策等,实现医疗对象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流程闭环化、医疗决策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医疗服务应用模式主要有身份确认、人员定位及监控、就诊卡双向数据通信、移动医疗监护、生命体征采集。医药管理应用模式主要有药品供应链管理、药品防伪、服药状况监控、生物制剂管理。医疗器械管理应用模式主要有手术器械管理、消毒包的管理、医疗垃圾处理、高价、放射性、锐利器械的追溯。
将物联网技术用于医疗领域,借由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可使有限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从目前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来看,随着医疗卫生社区化、保健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通过射频仪器等相关终端设备在家庭中进行体征信息的实时跟踪与监控,通过有效的物联网,可以实现医院对患者或者是亚健康病人的实时诊断与健康提醒,从而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病患的发生与发展。此外,物联网技术在药品管理和用药环节的应用过程也将发挥巨大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医疗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超过50%的手机用户使用移动医疗应用,如智能胶囊、智能护腕、智能健康检测产品将会广泛应用,借助智能手持终端和传感器,有效地测量和传输健康数据。同时,需要在整合交付网络/整合交付系统 、医院资源规划管理、、个人健康记录、临床辅助,预防医学、费用和健康统计、注交换和互操作、标准和协议、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及数字化医院方面给予给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