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浪潮下,新型数字化供应链成为“香饽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对很多行业都带来了几乎致命的打击。其中最为突出的,无外乎扰乱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从手机到汽车等产业都喊着缺芯片。在全球缺芯、需求暴增的情况之下,新型数字化供应链成为电子行业的“香饽饽”。
“缺芯潮”热度居高不下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环境和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芯片供应短缺问题愈演愈烈。造成芯片短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芯片制造公司在去年疫情中的“错判”,在减少芯片供应的同时,却没有意识到全球主要经济体居家办公潮流所带来的芯片需求爆发式增长,导致芯片供不应求。在各个芯片设计公司竞价争夺产能之下,缺货、涨价的趋势如野火般蔓延。
缺芯影响下,不少国外进口元器件的价格大幅上涨、交期拉长。这对长期依赖进口元器件的终端企业来说充满挑战,不仅面临采购成本上涨,甚至还可能因为拿不到货而不得不停止生产的危机。从硬之城大数据引擎和智能BOM报价系统导出的结果来看,以意法半导体(ST)物料为例,从去年8月以来,STM32F407****、STM32F103****等热门物料价格大幅上涨,涨价幅度高达10-50倍。无独有偶,德州仪器(TI)、恩智浦(NXP)、ADI、AVX的物料与ST有相似的结构行情。
然而,这波缺芯潮至少还会持续一年。从产业链分工看,芯片行业分为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和芯片封装测试。此轮缺货、涨价的根源,便是芯片制造环节的产能不足。目前全球芯片的需求比产能高约10%~30%,要填补这个缺口,制造商需要3~4个月提升产能。测试芯片封装到系统应用,可能需要近半年的周期,产品再到消费者手中,可能需要一年时间,因此,缺芯的状况可能持续到2022年。
在缺芯潮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电子元器件流通渠道正在面临较大挑战,客户的寻源过程也变得愈加痛苦和漫长。而具备强大数据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新型一站式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商,成了缺芯潮下越来越多电子终端厂商的选择。
以新型的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商的硬之城为例,以大数据BOM协同工具解决行业难点为切入点,对供应链上下游进行产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改造,赋能供应链和传统制造企业,打造电子制造产业链一站式柔性供应链和柔性生产智能制造平台。
从硬之城的交易数据来看,自2020年以来,硬之城平台的物料销量呈井喷式增长,2021年的出货金额远远高于2020年,其中,2021年Q1营收是去年同期的2倍,3 、4月份是同期的2倍以上。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硬之城大幅降低了缺芯潮背景下的寻源时间和采购成本,硬之城的供应链能力优势也在缺芯潮的背景下显现出来。
疫情带来下游需求暴增
受疫情影响,全世界许多加工厂都无法如期正常开工,不少地区居家办公、在线教育等成为常态,消费类电子产品需求猛增。根据惠普2021财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显示,惠普消费类个人电脑和商用及消费类打印机领域的销售额均同比增长70%以上,创下近十年来新高。
在“宅家经济”中,小家电可以说是另一个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类产品。在苏宁公布的2月份小家电焕新大数据来看,挂烫机品类销售同比增长120%、消毒机类目增长13777%;厨房家电中,电烤箱同比增长280%、空气炸锅增长659%,电热饭盒增长2612%,与室内情节有关的吸尘器类目同比增长76%。
另外,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宅经济的助力下正快速崛起并迎来爆发,各领域的“机器换人”行动正不断推进,行业转型升级趋势愈发强劲。从硬之城的交易数据来看,自2020年2月以来,机器人电子、医疗电子、工业电子、家居电子以及汽车电子的市场需求一直处于高位,询盘走势和成交金额走势不断上升。
芯片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在全球纷争不明朗和大规模缺“芯”的行业大背景下,半导体的国产化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半导体上游企业受到各界重视,特别是芯片设计、封测、晶圆代工等关键环节发展势头迅猛。
这场芯片危机,让各国都意识到了芯片自主的重要性。我国工信部明确表示,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大力扶持芯片产业,力求到2025年,让中国芯片自给率达到70%。为了应对芯片危机,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正在加速国产芯片产业升级,维护稳定、健康的供应链生态。并且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以促进国内芯片生产。
同时,芯片的全面性短缺,提供了一次供需之间匹配关系优化的机会。这次优化是一次系统性的复杂运动,优化的方向是彼此选择符合自己未来长期利益的合作伙伴。
国产替代过去面对的最大的难题就是下游替代的机会成本太高、替代风险太高,处在“造不如买”的市场环境下。这轮芯片短缺,使得国内芯片制造企业和芯片设计公司在过去几年的努力成果得到了凸显,进一步大幅降低了国产芯片替代的门槛。而且本次芯片短缺又极大加剧企业对产业链自主的渴望,包括汽车在内的终端客户更愿意给国产芯片机会,也在大举切换自己的芯片供应商,芯片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新型的数据化供应链服务商也深刻的认识到元器件国产化替代的重要性。其中,硬之城为了更好的应对国际复杂形势,本着元器件“自主可控”的原则,向终端客户提供国产替代化方案推荐应用,实现国产替代化供应链服务和交付的多元化解决方案。
截止目前,硬之城已和500+国产原厂品牌达成合作,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国产器件替代选型功能,助力国产料号替代同品类进口品牌,比如,目前已实现航顺、圣邦微、矽力杰、三环、顺络等国产品牌物料替代进口品牌芯片。
具体来看,硬之城客户对国产芯片品牌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从2017年至2020年,国产IC类品牌接受度从2.30%上升到10.57%;国产分立器件接受度从14.78%上升到41.43%;国产被动器件接受度从8.44%上升到34.87%,市场接受度有明显优势。
新智造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一片PCBA起订不再是梦
如何实现硬件从方案设计、元器件交付和生产制造等电子产业链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也是新型数据化供应链服务商需要解决的难题。
不同行业客户群对贴片、PCBA生产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传统自营工厂难以一站式满足。而且在智能制造万物互联的硬件行业,硬件市场的需求会越来越快,对应的生产制造需要也越来越敏捷,背后还需要柔性生产来完成整个过程。
柔性生产的本质是,根据制造业需求快速响应各种变化的能力。它可以实现制造系统的快速重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满足碎片化订单的生产需求。作为新型数据化供应链服务商硬之城通过整合大量下游的贴片厂做系统协同,打造数字化工厂,将上百家合作贴片工厂的标签、画像及产能实时动态等信息对接到硬之城的系统,下游硬件企业可以在系统里根据BOM表快速备货,并选择适合的代工厂下单生产,实现产能上高度协同。这样既可以满足市场对贴片、PCBA生产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加快整个硬件产品制造周期和流通效率,还可以通过系统看见整个智造中心的每一条生产产线和项目运行状况,真正意义上实现数字化。
整体来看,新型数据化供应链实际就是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过程。硬之城通过打造柔性供应链+柔性生产系统,终端客户只需要提交一个BOM表,系统自动完成BOM的成本核算、风险评估、再到元器件采购、PCBA生产等各个主要环节的流通,客户最终拿到的是半成品或成品,所有的环节都是智能化完成,加快整个产品的制造周期,提高产业链的生产和流通效率,而且可以低成本实现一片PCBA起订。
成为资本合伙人顾旋表示:成为资本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有比较多较为成功的投资案例(百布、锐锢、极飞等),我们在研究一个垂直行业的时候,首先会看这个行业的规模、上下游的形态和动态变化,往往在一个上下游在快速变化的大市场中,会有诞生新独角兽的机会。电子产业链上游元器件国产化的趋势和下游需求的井喷式增长和品类迭代,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成为资本沿着电子产业链在上游芯片设计和核心部件制造、中游流通环节、下游机器人/IoT/智能硬件等领域都进行积极的布局并诞生不少成功的案例。硬之城在流通环节有着非常独到的切入点和非常强大的数据/技术的积累,我们非常欣赏硬之城的团队对于技术赋能产业的执着坚持和深厚的行业认知积累,我们也相信硬之城可以通过技术和数据的力量帮助中国广大的中小电子终端企业提高供应链效率,并助力元器件国产化的进程。
随着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以及中国工业2025的兴起,世界进入智能计算时代。传统供应链开始逐渐朝数字化、智慧化供应链转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开始“蠢蠢欲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正从根本上颠覆原有体系,新供应、新智造成为下个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