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荒”加剧 ,半导体迎来扩产潮:中国领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5月17日,据报道,意法半导体继1月1日涨价之后再次发出涨价通知,鉴于半导体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供给短缺,公司所有产品线从6月1日起开始涨价。
5月26日,小米高级副总裁卢伟冰在演讲中表示,全球缺芯状况将影响未来一年,今年三季度很可能是芯片荒最严重的一季。
5月31日,英特尔CEO表示,全球半导体短缺已经导致部分汽车生产线停产,以及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短缺问题可能需要数年才能解决。
另外,5月28日,因疫情恶化马来西亚政府宣布自6月1日起全国实行“全面封锁”,暂停经济和社会活动,预计封锁期2-4周。马来西亚是全球重要的半导体生产基地,占据全球封测产能的13%,英特尔、AMD、恩智浦、德州仪器、ASE、英飞凌等知名厂商都在当地建有封测或元器件制造工厂。马来西亚的全国封锁,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半导体供需紧张态势。
全球芯片持续紧缺,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下游传统消费电子、可穿戴智能设备、PC、汽车电子、工控等需求全面爆发,而过去几年半导体行业扩产不足,导致行业供需失衡。
在此背景下,全球晶圆厂开启大规模扩产周期,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国际厂商纷纷推出数百亿美元每年的扩产投资计划,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合肥长鑫也在持续扩产。
中芯国际2021-2023年资本开支预计将由40亿美元逐年提升至60亿美元,在2020年末启动了中芯京城500亿投资项目,一二期产能均为10万片/月;今年3月进一步宣布投资153亿元在深圳扩产,产能10万片/月。
6月22日,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预测,全球半导体厂商将在今年年底前开始建设19座新的高产能晶圆厂,并在2022年再开工建设10座。从地域分布看,中国处于领先地位。报告预测,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将各新建8个晶圆厂;其次是美洲地区,将新建6个,欧洲和中东共有3个,日本和韩国各有2个。
在这29座晶圆厂中,有15座是晶圆代工厂,月产能为3万至22万片(8英寸等效)。SEMI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jit Manocha表示,未来几年,这29座晶圆厂的设备支出预计将超过1400亿美元。“从中长期来看,晶圆厂产能扩张将有助于满足新兴应用(如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和5G/6G通信)对半导体的强劲需求。”国内某晶圆厂相关人员告诉第一财经,因为产能紧缺,除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客户,基本都要先付款。即使这样,一些小客户也很难排上队,交了钱也不能保证交货时间。为满足需求,全球半导体龙头也纷纷宣布扩产。
台积电宣布三年投1000亿美元,并提升今年资本开支至300亿美元;台联电公布1000亿新台币(约合35.8亿美元)投资案,扩充在南科的12英寸厂;三星电子将在2030年前增加对System LSI和Foundry业务领域的投资,投资总额扩大至171万亿韩元(约1516亿美元),以加快先进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研究和新生产设施的建设;英特尔宣布多项扩产计划,一方面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约200亿美元新建两座晶圆厂,另一方面希望成为晶圆代工的主要提供商;中芯国际计划今年成熟12英寸产线扩产1万片/月,成熟8英寸产线扩产不少于4.5万片/月。
近日,台湾地区、马来西亚疫情加剧产业供需紧张,“芯片荒”加剧;同时,国内开启新一轮芯片扩产潮,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订单爆满、交货期普遍延长。
6月1日起,全球重要的半导体生产基地马来西亚因疫情恶化,已实行“全面封锁”,暂停经济和社会活动,预计封锁期2-4周。目前,马来西亚的疫情仍未缓和,6月5日新增确诊病例达7452例,现有确诊85607例。
6月6日,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半导体封测厂商京元电已有130名员工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并已将近千名外籍员工分流移置其它宿舍。京元电在5月底已发现员工感染新冠,6月4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为筛查全体员工感染情况,自当天19:20起公司全线停工48小时。近期台湾地区疫情持续恶化,6月5日新增确诊病例852人,现有确诊人员9905人。
台湾地区是全球半导体生产的核心地带,其晶圆代工、封装测试产值全球第一,IC设计全球第二。马来西亚也是全球重要的半导体生产基地,2019年其封测行业收入为289亿美元,占据全球封测市场份额的13%,英特尔、AMD、恩智浦、德州仪器、ASE、英飞凌等知名厂商都在当地建有封测或元器件制造工厂。
另外,在芯片设计环节,由于半导体供需持续紧张,将导致大量中小型芯片设计厂商无法抢到晶圆代工、封测产能,从而使得芯片设计环节行业集中度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较强的大型芯片设计厂商,向下游客户的议价权进一步提升,将能够向下游转移成本上升甚至进一步加价。(简单地说,就是结构性利好设计龙头)
最后,最为关键的是,此次芯片持续供不应求,已促使各大晶圆厂纷纷大规模扩产,带动半导体设备、材料需求快速上升。近日有半导体设备经销商负责人表示,二手8英寸半导体设备的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新高,交货时间超过12个月;而在材料方面,近日日本光刻胶供应也出现了供应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