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及其穿越乱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来,很多北京居民可能会注意到,小区里“中科大脑”标志的面板机等设备多了起来,这一北京海淀城市大脑的一大重要参与者也开始进入大众居民的视野。我国智慧城市领域“城市大脑”这一波技术应用变革推进已有几年,在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都能看到其作用的踪迹。
不过,穿越智慧城市火爆的表象,也呈现出很多的乱象,可以说,智慧城市走过了粗放式建设的上半场,正在迎来变局的十字路口,走向精细化运营的下半场。
毫无疑问,去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国的智慧城市是一场大考,可以看到,“云战疫”、“健康码”、“云监工”等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例如,在某些城市,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没有打通,导致无法实现主动式的精准追踪。
“重建设轻运营”是智慧城市最突出的乱象之一。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认为,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是以建为主,缺乏运营思维。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第一位的规划是运营规划。如果没有想清楚未来谁来运营、怎么运营、怎么增值的话,那宁可就先不要建。没有以终为始的设计,盲目的项目建设,技术推动,未来会存在资源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甚至没有效果的潜在风险。打个很形象的比喻,智慧城市重建设轻运营,相当于小区建完了,没有物业,业主住进去之后,几天后小区就破败不堪了。
北京经开区企业北京泰豪中标北京市大数据平台汇聚共享能力建设项目,该项目作为北京市“筑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落实大数据行动计划“深地基”顶层设计,夯实大数据平台对大数据应用建设的技术赋能,对实现“深地基”从筑基到强基的转变提供重要支撑作用。
筑基工程是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及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四梁八柱深地基”的总体设计思路,依据“边共享、边整合;边应用、边完善”的建设原则,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组织系统总体组、专家咨询组,历经多轮迭代完善、专家评审而制定的系统性工程。北京市大数据平台,是“四梁八柱深地基”总体设计框架中的“地基”核心,是支撑北京大数据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平台基于以目录链为核心的数据全流程管控机制,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目录链、共享交换平台、空间平台、领导驾驶舱等前期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善的大数据“汇、管、用、评、安全”全流程一体化能力体系,打造面向全网络、全流程、全集约、全通道的“四全”能力。
在海淀城市大脑的“时空一张图”上,海淀区“人、车、地、事、物”的时空动态信息可视化地展现出来,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提供海量的地理空间服务。背后,强大的国产AI芯片和算法适配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能达到2028万亿次/秒算力,“城市大脑”智能运营指挥中心支持各种重大活动保障、综合调度、决策指挥任务。而这些成果,正是由中科大脑牵手百度、旷视、寒武纪、比特大陆、华为、第四范式等这些中国最前沿科技企业在相关部门带领下共同参与。
更通俗来看,智慧城市应用是居民对项目成果的最直观感触来源——在应用方面,目前海淀城市大脑已经落地接诉即办、垃圾分类智慧管理、重点车辆管理、政务服务区块链、河湖监测等55大应用。比如,现在有很多人发现办事、投诉效率变高了。正是实现了“接诉即办”全流程业务上链,信息透明可追溯,以及案件转派、案件质检、语音回访的智能化,实现精细化管理,辅助决策。
智慧城市的未来,看起来是“城”,其实关键是“人”。这个“人”,既包括使用智慧城市的居民,也包括智慧城市的建设者和运营者。
智慧城市产业范围大、领域多、应用广,包括ICT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及房地产企业等都参与其中。笔者调研中发现,这个领域的核心玩家包括华为系、紫光系、阿里系、腾讯系等,都提出了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