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存在漏洞,大数据安全应警钟长鸣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AmnestyInternational发布报告称,苹果iPhone存在漏洞,可以通过黑客软件窃取敏感数据,而且不需要手机用户点击链接。
7 月 20 日下午,针对AmnestyInternational发布苹果 iPhone 存在漏洞的报告,苹果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上述攻击非常复杂,通常需要数百万美元开发,被用来针对特定的人。苹果的发声,证明iPhone确实存在尚未解决的漏洞,也让个人隐私安全进入大众视野。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让每个人都活在了一个无形的硬盘里,这个硬盘涵盖着App、电子设备、信用卡、通讯录等人与外界相连的信息,通过虚拟网络让人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有光必有影,有白亦有黑,光影总相依,黑白常相随,这个硬盘给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活便利,同时也暗藏着一些风险。风险制造者往往是试图从数据中牟利的黑客,他们盗取数据,滥用数据,严重扰乱了整个数据产业的正常秩序,一度让整个产业背上骂名。
个人信息安全迈入发展新阶段
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以5G、AI、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在日常生活中App得到广泛应用,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民生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App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而手机功能的多样化、信息的完善以及网络传播,让我们每个人的隐私都变得越来越透明,大多数公司会意识到潜在的隐私威胁,不敢去随便滥用数据,但一些公司可能会利用这些数据,成为真正的掌控方,口头上遵守规定,实际上里用“信息不对等”获得超额利润。
由于这些“坏公司”的不良行为,国家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以来,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对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APP进行点名并要求整改。
2021年5月和6月,国家网信办接连两次点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App,曾对猎豹清理大师、Keep、今日头条、虎牙直播、Nike 等213款APP进行了通报,并要求相关App运营者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
此外,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累计完成29万款App技术检测,对1862款违规App提出整改要求,公开通报319款整改不到位App,组织下架了107款拒不整改的App。
此次国家网信办接连重拳出击,对数以十万计的App进行安全审查,凸显“信息”作为宝贵的社会资源,已越来越得到监管层面的高度重视。可以看出,在互联网网民对隐私安全的意识不断提高,以及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强监管”和“严要求”的双重驱动下,个人信息保护正在进入新阶段。
国家敲响企业数据安全警钟
在国家对数据安全不断加码之际,刚在美国上市的滴滴便卷入到了监管的洪流之中,2021年7月4日,国家网信办发声,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一度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据滴滴IPO(首次公开募股)招股书显示,滴滴目前用户总量近5亿,国内出行业务日均交易量达2500万次,掌握日活跃量1.5亿用户的行程、订单等信息,甚至还有车内录音等数据。
这些信息不仅涉及用户个人,还包含道路、交通等外部敏感内容,给数据安全带来重大隐患。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滴滴掌握的天量数据背后,是包括你我在内数亿中国人的面部信息,通勤路线和声音信息,是我们所在城市的街景和发票报销的抬头,如果这些信息外泄,包括你我在内的中国人将面临着无数已知和未知的危险,这些事会发生在别人的身上,也一样有可能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许在我们不知道的黑暗中,已经发生了无数次。从个人信息保护上升到企业数据安全,可以证明人所产生的数据,是互联网企业“绝对核心”的资产,掌握着天量数据的互联网巨头,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每个消费者的用户画像,然后可以做出最客观、精准地分析,进一步谋得利益最大化,这也是之所以业界称数据资产为“皇冠上的明珠”的原因。
而滴滴的变故,也为其他拥有巨量数据和信息平台的科技型公司敲响了警钟,未来,除了平台自身的业务合规外,还要时刻审视自己是否有数据安全方面的风险,平台是否有违规使用和收集用户数据的行为。无论是个人信息安全还是企业数据安全,终归是围绕着“人”发展,我们见证着历史的变化,5G、AI、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的演变;我们同时也是历史本身,是这些科技产生的漩涡中心。不过,科技以人为本的属性永远不会消失,反而会随着技术演变而日益放大,最终,因信息而产生的问题,也会因信息而化解,科技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