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智慧交通将超出我们的想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把目光瞄准了日新月异的现代交通科技。智慧高速公路、物联网感知系统、无人驾驶技术……如何分析应用大数据来应对交通难题并预测未来趋势,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此次大会上,ofo小黄车联合创始人张巳丁应邀参会。据介绍,ofo小黄车已在全球4个国家、100多个城市同步运营,全球连接车辆600万辆,用户累计骑行超过10亿次,ofo小黄车计划今年内进入全球20个国家。
共享单车模式的成功,也激发了其他产品和业态共享模式的浪潮。比如,目前已出现了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书店等新兴共享产品。“从业务领域看,共享经济介入更多业态是发展的必然,从技术层面看,未来共享经济也会创造无限可能。比如,今后自行车说不定能像空气净化器一样净化城市空气。”张巳丁对未来充满畅想。
在大会展示现场,新款摩拜单车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当看到摩拜的最新创新成果,在现场参观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交通运输部原部长李盛霖指出:“创业很不容易,值得称赞,要做好共享自行车管理。你们的产品是‘科技范儿’的,维护成本非常低,要把物联网继续做好。”
第十二届中国道路交通安全产品博览会暨公安交警警用装备展(以下简称“交博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300多家参展企业集中展示了前沿交通安全科技和智能产品。交通领域都有哪些“黑科技”,未来交通将有哪些新变化。
全息路网、全流程无纸化平台 出行办事更方便
在重庆交巡警展台,一块数十平米大的交通监控显示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据介绍,这是全息路网,它整合5G通信、AR视频、AI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通过在路段布设全息感知设备,深度感知、计算和解构人、车、路、环境、事件等交通信息,实现道路堵乱点监测、风险隐患点排查以及交通案事件的检测。
尽管在很多城市都见到过能综观当地公共交通网络全局的“中控大脑”系统,但在参加建党百年主题采访、走进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时,我还是颇为震撼——不仅仅因为这里的中控屏幕够大。
实时了解各路段路况、车辆动态、人流热力等运营数据,及时与司机、站点沟通……这些是各地公共交通“中控大脑”的常规操作。而在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中控大脑”除了能看、能听、能说,还能运用掌握的数据作出智慧的判断。
比如,一列地铁发生故障后,这里的“中控大脑”除了及时反馈相关情况,还会根据过往的数据,分析、推演未来5分钟、10分钟、15分钟的客流及对路网可能产生的影响,然后对处置要点给出提示。根据这些信息,工作人员在指导具体事故处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宏观性、整体性的考量,包括可以协调地面公交、交管给予运力支援,避免人员聚集、滞留等,将事故的影响范围尽可能缩小。
在不少城市,乘客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掌握公交车的位置,适时出发,减少等候时间;一些地方根据日常掌握的基础数据,分析算出路口的通行率,然后对红绿灯进行更精准配时,进一步提高通行效率;一些城市推出了预约车位APP,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停车资源……这些应用案例,让人们尝到了智慧交通的甜头,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在交通运输领域,如何安全、有效地运用好车、人、路,海、陆、空等海量数据,是近年来多地交通部门普遍面临的“幸福的烦恼”。如何做好交通数据的深度分析、挖掘应用和数据安全保障,各地都在积极探索。
随着城市建设越来越智能化,人们用车越来越多,交通立体化,管理智能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现如今一个小城市到了早晚高峰也会有堵车现象。如今只能采用人工观察设定的方法,从人工改进发展到智能改进,可以想象将大数据、智能指挥,道路智能调节联合应用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