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创变者 | 查湃智能付斌:做水下智能领域的乘风破浪者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每当提到上海,总会有两种印象出现——浪漫梦想与硬核科创。浦东发展30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在此交融酝酿,形成了浦东人兼具理想情怀与实干创新的硬核浪漫。
2015年,欧美科幻电影一时兴起,《Chappie》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带着机器的冰冷与人性的温情,探索人机二元世界的界限。2016年,上海查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80后女博士扎根浦东,带着满腔报国的热忱和多年积累的学识与智慧,立志将前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开拓中国水下机器人的商业版图,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她就是查湃智能联合创始人——付斌。
查湃智能联合创始人付斌
从科研到商业能有多远
星辰与大海是人类的梦想所在,神州探月,蛟龙入海,每一步跨时代的探索,都牵动着亿万人心弦,浦东的无数企业正是这些宏伟梦想的推动者。
在商业领域,国内水下智能机器人市场刚刚兴起,由于水下应用较为小众,水底的复杂环境又对产品性能有着额外的要求,这个领域的创业者难以同消费类机器人一样遍地开花、迅速火爆。
水下领域的研究者很少,读书时,付斌的导师都是国家级研究员,没有教材,她就在一个个项目中历练。在东京海洋大学留学期间,参与水下万米级研发项目的她深感水下机器人对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性——海洋安全已是国家的利益所在。毕业后她决然回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一边为中国研发水下机器人高端技术,一边培育对口人才。
2016年适逢国家创业大潮,将实验室的技术产业化,真正解决需求是付斌一直以来的愿望。拥有三观相近、背景契合的同行者是创业团队抵御风浪迈向成功的前提,付斌因此想到了金莉萍教授。同样身为80后女博士,一个专攻水下无人机,一个专注于大数据分析,携手开拓国内“水下商用机器人”这条赛道可谓珠联璧合。落地浦东这片土地,对于在上海生活和工作多年的二人来说,亦是顺理成章。
“目标函数不一样,就没法求极值。如果一个人希望花十年的时间磨练技术,造福社会;而另一个人急于追求财富的累积,就会很难合作。”付斌这样说。
查湃水下机器人
他们在张江895创业基地租了一间小小的办公室,第一台机器人,就是在家里的客厅内组装完成的。在创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的方案经过层层选拔,从“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的几百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这个小小的成绩,为他们的水下机器人产品带来了投资人和潜在客户的关注。振华重工4000米水下机器人的研发项目后来也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我们接触到的政府相关单位,对每个企业的情况都能够如数家珍,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为企业争取最好的资源,帮助我们解决后顾之忧。”付斌说。
然而辉煌的创业故事隐藏着无数的难关,只有局中人才能懂其中的苦涩。从实验室的研发成果,到真正产业化,依然隔着很远的距离。高校的研发往往更注重极限难题的解决,追求技术边界的突破,但市场化的应用则不然。对于创业者来说,拥有百台的生产能力才能称为实现起步;从依靠融资到真正盈利,才能称为商业化完成;从初创发展到上市完成,才能称为资本化成功。
大学教授带领团队创业,往往倾向于做更稳妥的选择。“相较追求新鲜、注重时机的互联网产业,制造业只看成果,不听故事。”她说。
短期的市场或资本利好并不能决定企业最终的高度和规模,只能作为加速发展的兴奋剂,技术才是决定因素。凭借数年的技术积累,查湃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多种荣誉。在浦东这个包容而开放的创新氛围中,他们得以与国企、高校、科研院所在技术水平上同台竞技,让自己被看到。
查湃水下机器人
培育上下游市场,坚定国产化发展
“从最开始研发,我们就追求每一个部件都国产化。”对于查湃的产品,付彬这样说。
水下机器人是特种机器人里的特殊门类,没有一个部件可以依靠通用的供应商供给。在水底,低速物体会有极大的漂移误差,因此并不比高速物体好控制。电缆需要做到耐高压、零浮力;电机需要做到防水;通讯传感器需要依赖声波技术而不是电波技术……
为了解决零部件供应的困难,付斌团队往往需要将市面上挑选回来的产品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将电动车的电芯加工成电池组。
“要想提升本土产品在水下探索和作业的竞争力,产业链就必须齐全,否则高端制造永远是个故事。”付斌这样说。
本土水下机器人产业要想长久而稳定的发展,要么培育专门的供应商供应专用配件,要么只能由机器人企业自己开发。查湃和他的上下游合作伙伴耗费了5-10亿的民间资本,才初步建立起这条产业链。高端制造的市场规模不大,只能专注于做一件事请,因此非常苦,但这种苦必须要有人来承担。
付斌指导后备人才
国内水下智能方向的对口专业不多,但张江这片土地不乏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作为大学教授出身的付斌,能够从大类中选择,对人工智能、数学、自动化等专业的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跨界融合创新、跟着技术的迭代快速学习是新时代张江工程师成长成才的重要素质。
“年轻人无所畏惧,不会想着什么不能做,只会想着自己怎么做。”付斌作为坚强的后盾,用专业的知识和有力的资源为查湃的新生代工程师提供容错的空间,培养中国本土的水下智能人才。
做精做专,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起初付斌想做深海重载机器人,但因考虑到资金和公司的规模,只能选择从轻便型机器人做起。站在如今的节点回溯,这个决定无疑是明智的。
查湃的“海峡”系列机器人能够替代潜水员进行危险作业,检查跨海大桥的成千上万个桥墩;凭借声纳的提示,进行精准的水下打捞;依靠敏锐的传感器,监测水环境动态……“桑吉号”打捞、渤海海域水下管路检查等重要事件中,海峡号“小黄人”凭借体积、重量和性能的优势替代人工作业。
今天,浦东有着无数同查湃相似,专注于细分领域创新的企业,正在以前沿技术和划时代产品,掀起应用场景的变革。
产品应用场景
“现阶段,我们的目标是要做精做专,在细分领域上做到一定的规模,再以实力撬动资本、整合资源。”付斌说。
发展的初期,查湃为了快速摸清市场,采用直营的模式,探索各种领域的需求,再根据积累的经验,有选择地深入下去,以便后续实现规模化发展。
“在我的所知所感里,浦东是创业者最好的‘孵化器’之一。如果一个项目在浦东这样的大环境下都无法发展,那么无论到哪里都很难成功。”她表示。浦东有专业化的创新创业载体、政府对小企业的普惠性支持、对人才的扶持以及在资本方面的陪伴,都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对于水下智能产业来说,上海的市场并不大,但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在企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查湃立足于此,产品远销四十余个国家,与世界各地的团队都能保持密切联系。
查湃水下机器人
追求事业,敢于乘风破浪
付斌以工科女的知性,给冰冷的机器人赋予独有的一抹亮丽明黄。立足浦东,与祖国丰富的水系结伴,探索广袤无垠的海洋、散落各地的湖泊、淙淙向前的河流、……敢于奔涌向前、敢于乘风破浪,付斌与查湃的故事,闪烁着浦东女性卓越而智慧的光芒,照亮了中国水下特种机器人走向世界的前行之路。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浦东的数万名创新创业者,正在用创造力与行动力,践行锐意进取、自主创新的时代要求,谱写未来30年的崛起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