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电子疫情后的信息化市场竞争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强化了企业、研制机构对医疗器械安全性有效性的责任,加大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市场人士认为,监管升级将促使市场趋于集中,有利于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从2000开始中国医疗数字化探索开始,历经二十年, 政策利好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迎来数字化发展的春天,通过对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路径的梳理,数字化转型专家熊友君博士认为:受政策、医疗体制等的影响,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相对缓慢。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我国互联网医疗迎来发展契机, 多家医院上限互联网医院咨询诊疗服务,互联网医疗对接医保支付政策也 在杭州、上海率先开启试点。熊友君博士指出疫情促进了医患诊疗行为的变化,提高了互联网医疗的信任度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度。医疗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效率提升和资源整合,缓解中国医疗资源与服务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新冠肺炎的爆发有望促使互联网医疗行业突破瓶颈,在 2021 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近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2019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研究报告》,从2015年至2019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从54.0亿元增长至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1%;2020年受到COVID-19新冠疫情影响,医疗信息化建设再次受到各级医疗机构及医疗监管部门的重视。未来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科研临床对于医疗相关数据需求持续增长、新兴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发展,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21年该市场规模将增至172.3亿元。
国家对医疗机构信息化引导、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电子病历是国家全面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抓手,同时卫健委发布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管理办法,电子病历系统的实施和应用水平成为医院发展和管理的“必修课”;医疗机构着眼自身诊疗质量、医患体验、管理效率提升和创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对新一代信息化工具的应用与融合需求日益迫切;信息化解决方案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促进下,向云服务、智能化等方向演变。
数字化医疗(或智慧医疗)正在重塑医疗健康产业的格局,而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数字化医疗本身的意义也在不断被颠覆。从早期的电子处方、数字化病例、医疗协作平台,到基于人工智能与网络通信技术的智慧医疗和远程诊断,结合了当前最先进的传感器、人工智能技术和运动控制技术的手术机器人与联网手术室也逐渐走向实用,而基于大数据的个人精准医疗,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
家庭健康医疗系统的升级和演进离不开软件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助力,以及硬件上各种传感器和模拟前端的精度提升。以呼之欲出的连续血压监测为例,其精度标准是院内有创的监测。但通过比对院内的有创连续血压监测和光电容积脉搏波(PPG)发现,两者的波形相似度极高。基于此,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的助力,可以将二者的关系有机的联系到一起,用无创的光电容积脉搏波来反推个体的连续血压变化。不过,仅是软件的进步还不够,如果硬件PPG的精度不够,就无法捕捉到完整的波形信息进行算法比对。例如连续血压监测中的降中峡信息,以及针对不同肤色和毛发情况下的信号幅度等。所以,ADI在设计相应芯片时,都会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后疫情市场推动了需求,而包括数字、模拟和传感在内的关键技术进步也在推进家庭健康医疗设备的发展。Joris Roels举例,实现家庭医疗保健系统需要可测量生命体征的可穿戴设备,其普遍传感系统是PPG(光体积描记法)和温度。小型化和低功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