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发布2010年年报首次公开董事会结构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华为公司近日发布了2010年年报。年报显示,2010年华为销售收入达1852亿元,同比增长24.2%;净利润达到238亿元,净利润率12.8%。截至2010年12月31日,华为持有现金(现金等价物)381亿元。目前,华为是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通信巨头,经历了多年国际化的脚步,其业务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当然,除了这些华丽的数字,在本次年报中,华为还首次披露了所有董事会及监事会成员名单、未来治理架构和分部财务数据,这标志着一向低调甚至有些神秘的华为终于开始走向公开和透明,此举被认为是华为调整公司战略的一个重大信号。
年报显示,2010年底,华为全体持股员工投票选举产生了51名持股员工代表,并由这51名持股员工代表于2011年1月选举出新一届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新一届董事会成员为孙亚芳、郭平、徐直军、胡厚、任正非、徐文伟、李杰、丁耘、孟晚舟、陈黎芳、万飚、张平安、余承东;监事会成员为梁华、彭智平、任树录、田峰、邓飚。这也是华为首次披露所有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名单、简历和照片。
除了详细的名单之外,华为还首次披露了其面向未来的治理架构,其中最大的变革是将原核心管理机关——EMT(经营管理团队)替换为公司董事会,EMT权限自此下放到各个运营中心。此次,华为成立了运营商网络业务、企业业务、终端业务和其他业务四大业务运营中心,并分别设置了各自的经营管理团队(EMT),每个部分按照其对应客户需求的规律来确定相应的目标、考核与管理运作机制,在统一的公司平台上进行差异化的运作和经营管理。
业界普遍认为,华为董事会此次高调亮相,并披露大量从未公开的数据细节,是为了表明其走公开化、透明化路线的决心。从某种角度来说,华为作出如此调整,既是企业内部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外部多种压力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自1998年华为开启了国际化进程,在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期后遇到了瓶颈。一方面,传统的以运营商为主导的B2B市场趋于饱和,同时运营商对于整个通信世界的影响被逐步削弱,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改写游戏规则的厂商——像苹果公司、Google甚至Facebook。很显然,通信运营商与设备生产商之间的联盟并没有做好参与这个新游戏的准备。另一方面,华为作为一匹行业黑马,自诞生之日就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其“鲶鱼”角色一直为渗透到IT行业各个角落的西方文化所忌惮,其多次搁浅的海外收购即是最好的证明。很显然,不甘人后的华为要想跨过“爱立信”这道坎,其变革在所难免。
首当其冲的是企业转型。参照IBM的发展轨迹,现阶段,从单纯的产品、器材生产商转型为信息服务商不失为明智之举,甩掉PC制造业的IBM业绩屡创新高,而华为显然也具有类似潜力。2010年,华为高调召开“云计算发布会”,从单纯的与运营商合作,承揽产品生产,过渡到为电信产业提供全套解决方案,跻身信产融合服务商行列,其掘金物联网蓝海意图明显。同时,一直显得有点刻意低调的任正非也一改以往对媒体的冷落态度,逐步弱化了外部与华为的沟通障碍,这被认为是华为逐步走向公开和透明的开始。随着2010年报的出炉,华为组织架构更加明晰,其更为开放的策略将更容易迎来西方的理解,这会对华为拓展海外业务,尤其是进入最具规模和潜力的北美市场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未来的华为依然不会放弃在硬件设计和生产上的优势地位,同时还会强化其他新业务,如云计算及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逐步向附加值更高的信息服务方向发展。另外,随着华为内部股权问题逐步被理清,其上市脚步也逐渐明晰。作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中的明星企业,华为的一举一动都将会对整个信息产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