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亏损3.92亿元,车用芯能否拯救寒武纪?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8月12日消息,被誉为科创板“人工智能芯片第一股”的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寒武纪”)公布了2021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寒武纪上半年营业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58.1%;净亏损3.92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2.02亿元,亏损扩大94%;基本每股收益-0.98元。
(源自公司公告)
营收大涨,亏损却接近4亿元是为何?在营收增长上,寒武纪称,主要系报告期内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的规模化应用与落地,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本期实现收入8374.38万元,占本报告期收入比重为60.74%,较上年同期增加7376.87万元,增长739.52%;同时,随着新产品训练整机的市场拓展,本期实现收入2603.54万元,占本报告期收入比重为18.88%。
对于净亏损扩大的原因,寒武纪在公告中表示,主要系公司为进一步推进“云边端”产业布局,扩大产品线,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所致,其中研发投入较上年同期增加1.38亿元,为激励人才所支付的股份支付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7685.62万元。
具体来看,截至本期期末公司研发人员总数达1002人,较上年同期增加26.20%,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研发人员占研发人员总数的77.54%,新增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位占83.17%,随着高端人才的引进,本期研发人员薪酬较上年同期增加了68.22%。同时,随着产品线的丰富以及产品性能的升级迭代, 研发相关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投入也随之增加,本期折旧和摊销较上年同期累计增加85.75%。
四年亏20亿,研发有多“烧钱”?
维科网电子工程网注意到,超高的研发投入不仅仅是这半年来寒武纪亏损的原因,也成为寒武纪近几年连年亏损的主要影响因素。笔者梳理寒武纪历年财报发现,从2017年至2020年,寒武纪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1亿元、-0.41亿元、-11.79亿元、-4.35亿元,四年累计亏损20.36亿元。
与此同时,寒武纪2017年至2020年相应的研发投入分别为0.30亿元、2.40亿元、5.43亿元、7.68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80.73%、205.18%、122.32%、167.41%,平均值高达218.91%。如此看来,寒武纪似乎不是缺乏盈利能力,因为它的营收不少且有增长,而且哪怕是巨亏之下,寒武纪的毛利率水平也比较高。之所以盈利困难,是因为它把钱用在了更重要的地方。
寒武纪在技术研发上到底有多“烧钱”?通过公告可知,寒武纪的主营业务是应用于各类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中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为客户提供丰富的芯片产品与系统软件解决方案。公司的主要产品线包括云端产品线、边缘产品线以及处理器IP授权及软件。
(源自公司公告)
从寒武纪核心技术与进展来看,公司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家全面系统掌握了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和产品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能提供云边端一体、软硬件协同、训练推理融合、具备统一生态的系列化智能芯片产品和平台化基础系统软件。
通俗点说,寒武纪并不是直接从事人工智能最终应用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但对各类人工智能算法和应用场景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能面向市场需求研发和销售性能优越、能效出色、易于使用的智能芯片及配套系统软件产品,支撑客户便捷地开展智能算法基础研究、开发各类人工智能应用产品。
(寒武纪核心技术框架结构,源自公司公告)
芯片行业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何况是通用型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的研发,更是需要全面掌握核心芯片与系统软件的大量关键技术, 技术难度大、涉及方向广,是一个极端复杂的系统工程。
据寒武纪介绍,在智能芯片技术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发了第四代智能处理器微架构(MLUarch03),是国内外在该技术方向积累最深厚的企业之一;公司还自主研发了第四代商用智能处理器指令集(MLUv03),相较于前一代产品,智能处理器微架构指令集在计算单元、多核处理、控制指令、计算指令、访存能效和可编译性等多方面均实现了优化和提升。
在基础系统软件技术方面,公司的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目前主要包括训练软件平台和推理软件平台。在通用性上,训练软件平台已支持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主流应用领域,报告期内所支持的AI模型数量增长了四倍;在性能上,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关键AI模型训练性能在报告期内均实现大幅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在芯片设计方面的投入占比为56.02%,在系统软件方面的投入占比为43.98%,体现了公司注重“云边端”硬件产品线的同时,大力优化基础软件平台,推广软件生态。高额研发投入的成功重点体现在知识产权进展上,截至2021年6月30日,寒武纪累计申请专利2291项,累计已获授权的专利为453项。
目前在研项目情况方面,智能处理器架构、高档云端智能芯片、中档云端智能芯片、边缘智能芯片、硬件平台(训练)、PCIe加速卡硬件产品等项目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础系统软件(推理)、基础系统软件(训练)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市值狂跌,商业客户再难拓展
被称为“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纪在2020年6月上市后,股价在当日上涨358%,市值飙升破千亿。但在随后两个月大幅下跌,2020年底股价维持在150元左右。到2021年股价进一步下跌,截至今日收盘,股价为103.65元,总市值414.70亿元,相比上市之初跌落将近6成。
(源自东方财富)
众所周知,寒武纪的成名依赖华为。寒武纪与华为的合作可追溯到2016年,那时寒武纪成立不久,就已接到华为的订单,主要给华为的旗舰手机麒麟970、980提供人工智能IP技术,这给一个刚成立的公司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前途看似一片光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寒武纪设计的NPU(神经网络处理器)也被华为所采用,与华为的合作从未停止,而寒武纪也从中获得了较大发展。
在2019年之前,寒武纪营收的最大来源就是IP授权业务,2017~2018年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98.95%、99.69%。其中,华为海思为寒武纪贡献了2017年、2018年该业务100%、97.94%的销售占比。但好景不长,在2019年之后华为海思开始自研芯片暂停与寒武纪合作,这导致2019年、2020年寒武纪IP授权业务分别下滑41.23%、82.96% 。
失去了华为海思后,寒武纪很难再拓展同等体量的客户。从业绩表现看,华为的合作与否给寒武纪带来影像很大,后者的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正逐步降低,2018-2020年,寒武纪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99.95%、95.44%和82.11%。由于旗下研发产品的特殊性,目前寒武纪AI芯片产品也面临着着通用性不高、商业客户拓展难的局面。
车用芯能否拯救寒武纪?
值得注意的是,在寒武纪“云变端”协同战略之外,车载智能芯片或将成为其下一个发力的战场。今年7月16日,寒武纪发布公告称,寒武纪董事会通过审议,同意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寒武纪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1.7亿元人民币并引入投资者。
本次增资扩股完成后,行歌科技的注册资本将变更为2.0亿元人民币,其中寒武纪持有行歌科技60%的股权。其他投资者麒麟创投、蔚然投资(蔚来汽车)、尚颀投资(上汽集团)、问鼎投资(宁德时代)合计出资2000万元,持股10%。完成本次增资之后,寒武纪将利用自身在智能芯片领域所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拓展车用智能芯片的研发。
智能汽车场景显然是2021年的热门赛道之一,从传统车企转型智能化到BAT落地入局车联网项目,汽车硬件装备也早早为智能汽车时代做了诸多努力,车用智能芯片正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从以前追求汽车的机械结构、内燃动力,到现在的能源环保、自动驾驶,市场对于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芯片也成了主推智能汽车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不得不承认,寒武纪选择入局车用智能芯片是个好选择。
寒武纪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也曾对“公司为什么决定进入车载智能芯片领域”进行了回应,寒武纪表示,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芯片行业的重要应用领域,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是芯片。
一方面,汽车的操作和人机交互界面将越来越智能化,未来汽车的中控系统会有大量的智能计算能力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成熟,自动驾驶将成为可能,自动驾驶会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因此对于车载智能芯片的需求也会迅速扩大。汽车的新能源化和网联化进程必将要求底层硬件能够支撑高速运算的同时保持低功耗,未来智能芯片在车载领域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于寒武纪而言,在“云边端”智能芯片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能为其发力智能驾驶领域带来不小的优势提升。因为智能驾驶是一个复杂体系,一个系统性的任务,需要基于统一的软硬件生态,进行“云边端车”四位一体的联动。具体而言,车载智能驾驶芯片负责处理驾驶任务;车路协同则需要边缘端智能芯片在路侧实现实时收集、低延时传输道路与车辆、车辆之间的交互信息;传感器采集的许多数据将会回传至云端,进而使用云端或边缘端智能芯片处理复杂的训练、推理任务。如果上述芯片未采用统一的基础系统软件平台,体系不兼容,云边端之间存在开发壁垒,客户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成本进行繁琐的移植,而且无法发挥车载智能驾驶芯片的最优性能。同时,随着智能驾驶应用场景的深入拓展,高等级智能驾驶必然产生更高的人工智能计算需求。
蔚来、上汽、宁德时代都是汽车产业链生态企业,之所以会选择投资寒武纪子公司,相信也是看中了寒武纪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技术优势和行业积累。当然,话题回到寒武纪本身,芯片科技就是要大量投入研发经费,虽然迟迟不见盈利,但是营收持续增加,寒武纪的未来还是值得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