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带你看微流控芯片结构!微流控芯片发展趋势解读!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直以来,芯片都是大家的关注焦点之一。因此针对大家的兴趣点所在,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微流控芯片的相关介绍,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一、微流控芯片结构
微流控芯片技术将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中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个微米级芯片上,自动完成整个分析过程。由于其在生物学、化学、医学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已发展成为一个交叉生物学、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的新研究领域。
微流控芯片的主体结构由上下两层基板组成,包括微通道、微结构、样品入口、检测窗等结构单元。外围设备由蠕动泵、微量注射泵、温控系统、紫外、荧光、电化学、色谱等检测元件组成。附着在微流控芯片结构上的电气设备是微流控芯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包括驱动和控制微流体的流动、温度调节、图像采集和分析、自动化控制。
微流控芯片利用类半导体微机电加工技术在芯片上构建微流控系统,将实验和分析过程转移到由相互连通的通路和液相室组成的芯片结构上。加载生物样品和反应液后,利用微机械泵、电液泵和电渗流方式驱动芯片中的缓冲液流动,形成微流路对样品进行一个或多个连续反应芯片。激光诱导荧光、电化学、化学等多种检测系统,以及与质谱等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多种检测方法,已应用于微流控芯片中,对样品进行快速、准确、高通量的分析。
微流控芯片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形成一个多功能的集成系统和大量的复合系统。微反应器是芯片上实验室生化反应常用的结构,如毛细管电泳、聚合酶链反应、酶反应和DNA杂交反应的微反应器。其中,电压驱动毛细管电泳相对容易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因此成为其中发展最快的技术。它是在芯片上蚀刻毛细管通道,样品液在电渗流的作用下在通道内移动,完成对样品的检测和分析。如果在芯片上构建毛细管阵列,则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数百个样本进行并行分析。
二、微流控芯片发展趋势
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对微流控芯片结构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微流控芯片的发展趋势。
今天阻碍微流控技术发展的瓶颈仍然是早期制约其发展的制造工艺和应用问题。 芯片与任何远程事物的交互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更不用说将全功能的样本预处理、检测和微流控技术集成在同一个矩阵中。 由于微流体技术的微小通道和所需的组件,设计中遇到的喷射问题比大规模液相色谱更困难。小编认为,微流控芯片发展趋势包括如下几点:
1、基于液滴微流控的超高通量筛选技术将在推动新药研发、生物工程酶的改进、结构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2、微流控芯片将成为单细胞分析的核心工具,推动单细胞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发展,从单细胞水平揭示新的分子机制、信号转导和代谢途径;
3、是基于数字PCR芯片和循环肿瘤细胞CTC捕获芯片为代表的新型“液体活检”诊断工具,有可能突破目前癌症早期诊断和术后疗效评价的技术瓶颈,成为新的癌症诊断标准;
4、器官芯片和人体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在芯片上构建用于药物研究的仿生人体,从而显着降低目前新药研究的成本和开发周期;
微流控芯片将在实时检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传染病检测、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家用医疗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最后,小编诚心感谢大家的阅读。你们的每一次阅读,对小编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和鼓舞。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有个精彩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