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牛纷纷离职!2021大厂AI Lab现状盘点,网友:名存实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导读:2021大厂AI Lab现状如何?网友总结了四个字,名存实亡。大多数人认为,国内像BAT等互联大厂的AI Lab面临最主要的现状便是定位不清,又要科研又要落地,处境尴尬。
2021年各家大厂 AI Lab 的现状如何? 「一句话,名存实亡。」 具体怎么讲? 「拿着最高的职级,干着永远没法落地的项目。」
评价机制、同行压力,研究也「内卷」
提及国内顶级AI Lab, 首先想到的便是三巨头BAT。 「达摩院半死不活、腾讯优图沦落为内部算法外包、百度AI Lab在Andrew离职后一蹶不振。」 还有字节 AI Lab 直接变成业务中台。 与国外Deepmind、FAIR、Google Research等实验室对标,国内大厂的 AI Lab 真实处境又如何? 在百度研究院,研究员们仅仅是纯粹做研究,没有任何工程压力。 考核就以论文数量和质量为KPI。纯研究团队规模较小,采取小而精的模式。 在腾讯,不仅只有AI Lab,还存在很多Lab。 总体上说,他们研究方面虽然会明确发表多少篇论文作为KPI,但是有很大的同行压力。 新智元此前深度探访的腾讯前AI Lab主任张潼表示,「对于内部考核指标,其实还是相对比较宽松,主要会关注paper的发表和产品的应用。」 阿里达摩院是以业务为导向的研究,不仅兼顾业务还得兼顾研究,相较于百度和腾讯,业务压力比这2家都大得多。 再来看字节AI Lab,网友表示,「纯粹挂羊头卖狗肉,算是业务压力比较小的业务部门。」 总之,国内大厂实验室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评价研究员的机制」不够清晰。 现在大厂不会再单纯去比较论文数量,而是以「影响力」为指标。 论文数量不在仅仅是考核的指标,影响力也成为各大厂的评判研究员的标准。 但是影响力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最后还是依据引用量、论文数量、比赛奖项等标准。 此外,内部的同行压力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比如有人一年5篇顶会,其他人就会使劲投,研究就逐渐变成了短平快的工作。 BAT这样顶级实验室正处于尴尬处境,同时国外AI Lab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但不管怎么说,也是做出了许多划时代的工作。 从AlphaGo到AlphaZero,再到AlphaFold,Deepmind的成果每一次都是学术界「海啸级」存在。 前段时间,Deepmind开源了AlphaFold2,并公布98.5%的人类蛋白质结构全部预测出来!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将其做成了数据集,全部免费开放。 还有Open AI的GPT-3在2020年可谓是红极一时,能写小说、与人聊天、还能下象棋等,被冠以最「全能」语言模型的称号。 Google的语言模型Transformer和BERT,在产生巨大学术影响的同时也优化了搜索和机翻体验。 至于FAIR,一直凭借PyTorch稳坐深度学习框架宝座,这期间暂未有引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反思国内大厂,「不缺钱也不缺人,缺的是有远见的领导者,无畏的决心和健全的AI工业体系。」 正如一位网友的经典总结, 「简单来说,大厂需要的是大牛的光环,大牛需要的是大厂的经济回报和数据资源,一旦不匹配的就会好聚好散。」 大牛的光环没了,大厂的未来何在?
AI大牛纷纷离职,网友道真谛: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其实,大多大厂AI Lab开始会打着「不做业务,只做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的旗号。 而事实呢?
对于高层/资本家来说,时间一长看到自己付出的投资并未得到回报,还面临着落地,竞争对手等内外界多方面的压力,就容易产生动摇。 对于许多科学家们来说,学术首位。 当两者冲突无法调和的时,互联大厂这些AI大牛、首席科学家们离职再正常不过了。 最新的消息便是,字节跳动AI Lab总监李磊离职加入UCSB!
现在,字节已有2位资深计算机科学家离职! AI Lab总监李磊入职四年,论文引用量3000多次,2021年离职,入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 马维英任字节AI Lab主任三年,2020年离职加入清华大学。
滴滴:叶杰平加入滴滴五年,领导滴滴AI Labs两年半,曾带领团队推进滴滴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的研发。
2020年离开滴滴,「希望去探索AI在其他领域的可能性。」此后,加入贝壳找房,担任技术副总裁。 腾讯:张潼2017年出任腾讯AI Lab主任,2019年加盟创新工场,兼任科研合伙人,并出任港科大和创新工场联合实验室主任。
百度:2017年痛失两名大将!「时代的眼泪」
图为吴恩达与林元庆一起向记者介绍百度AI 技术,2016年 吴恩达(Andrew Ng):Google Brain项目创始人,2017年从百度研究院院长卸任,出任Woebot公司董事长。 林元庆;深入学习实验室主任,百度曾喊出”做成国内最大深度实验室”口号,2017年离职, 创立行业AI解决方案公司Aibee。 可见,大牛们离职后大多加入高校或工作室,对AI研究始终不离不弃。 科研人员回流学校这一趋势表明,即使是做AI研究,「也该把求职目标放在学校上,而不是觉得工业界Lab能作为永远的家。」 也有少数像叶杰平这样的加入另一家公司,留在业界继续攻克业务技术升级。
AI Lab 定位失败?
许多网友认为,对于目前名存实亡的国内Lab,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对自身定位不清晰。 商汤一位高级算法研究员表示, 核心矛盾:国内各大厂对AI Lab的定位不清晰。现状:定位不清,内外界压力大,夹缝中求生存,又要科研又要落地,处境尴尬。 有位网友认为,「时间再次证明,国内靠谱的研究院只有MSRA一家。」
「我们又一次荒废了巴别塔。但也埋下了光荣和梦想的种子。」 对于2021年各家大厂 AI Lab 的现状,你怎么看? 参考资料: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6541860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6541860/answer/2034696027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6541860/answer/2033466285
来源:新智元,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