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号精选 > C语言编程
[导读]最近滴滴可以说是“摊上大事了“,但这次的瓜又大又多又乱,可能有些不知情的同学对此还比较糊涂,先按时间线给大家捋一捋:6月30日,滴滴在美国挂牌上市。7月2日,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滴滴很快回应,称将积极配合,排查...

最近滴滴可以说是“摊上大事了“,但这次的瓜又大又多又乱,可能有些不知情的同学对此还比较糊涂,先按时间线给大家捋一捋:

6月30日,滴滴在美国挂牌上市。

7月2日,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滴滴很快回应,称将积极配合,排查风险。

消息传出后,滴滴立即登上热搜,网上也广为流传一种说法:滴滴为了赴美上市,把我国道路和用户数据都交给了美国,这些数据非常机密,严重威胁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7月3日,滴滴副总裁回应,称“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

7月4日,国家网信办突然宣布,经过检测核实,“滴滴出行”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虽然国家网信办的通报中没有提到滴滴把信息交给美国的传言,但“下架整改”足以说明滴滴这次出的问题不小。

毕竟滴滴已经是互联网的一大巨头。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在中国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和1300万年活跃司机。全球平均日交易量为4100万单,全平台总交易额为3410亿元。如此大体量的公司一旦出事,影响的是千千万万人的日常生活。

对此通报,有人选择力挺滴滴,认为滴滴是国内最安全的打车平台和车辆导航,解决了许多城市的出行问题。

有人依然在“数据交给谁”的问题上心存疑虑。

有人认为,滴滴这次是严重触碰到安全红线了,预计得罚一大笔钱。

也有人持乐观态度,认为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就没有太大影响,危机过后还是巨头,整改后继续上架就行。

也有人从危机中看到了赚钱的机遇,打算在滴滴股价暴跌时抄底,跌多少加多少。

滴滴出事影响的不仅是日常用户,还有互联网圈子里的打工人,刚接了滴滴offer的人一片悲鸣,还没去的人表示“又少了一个跳槽的地方”。

有人对此次处理表示不解,觉得另有深意,毕竟国内互联网公司哪一个不收集个人信息?只处理滴滴,是不是说明滴滴有其他不便言说的问题?

有位网友分析,国家网信办不会在没有证据,没有调查,没有核实的前提下说出“滴滴出行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有人曾戏谑地说,字越少问题越大。按照这个原则,如此简短有力的措辞估计能让所有互联网公司睡不着觉。

希望国家能够拿出扫黑除恶的气势来对待互联网公司违法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行为,严查大数据杀熟,严查用户信息倒卖等。须知网络安全不仅包括国家安全,人民不安全,才是真正的不安全。

事实证明有问题的果然不只滴滴一家,7月5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另一则公告,宣布对“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等启动网络安全审查,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

有人分析了这几家企业的共同点,都是6月之后在纽交所上市的国内互联网公司,都涉及大量基础用户隐私数据,并且业务与社会基础服务业务有关联。

该网友还认为,滴滴app下架与这次事件关联不大,前者是因为隐私问题泄露,后者是因为赴美上市公司审核问题。

滴滴是否把数据给美国,这点我们不得而知。虽然国家还没有给出调查结果,但目前形势已经显示这次不单单是处理滴滴一家,更是给肆无忌惮收集用户信息的互联网公司们敲响了警钟。

如今各类app的注册条款密密麻麻,动辄要求各种各样的权限,否则就不予运行,大部分人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通过,其意义不亚于跟这些app及其背后的公司签订卖身契。信息就是金钱,天性逐利的企业和资本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有需求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伤害,许多人引以为豪的“大数据”在某些时候也可以成为伤人利器,可能是杀熟,可能是倒卖泄露用户隐私,也可能是交给国外换取更多利益。

这几年,国家陆续打击了一些非法收集用户信息的公司,严管趋势愈加明显。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国家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在如今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而非企业手中。

资本无国界,但企业有国界,企业家也有国界。钱可以任由你挣,法律和安全红线绝不可以踩,一旦踩雷,无论多大的巨头都绝不姑息。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