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化和5G,瞎聊几句真心话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之前,我写了两篇智慧医疗专题的文章,还欠最后一篇,也就是完结篇。
这个完结篇拖得有点久,一方面,是因为我最近不幸中招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算是亲身体验了一把智慧医疗),按医嘱,需要躺平一个月;另一方面,是因为前面几期智慧系列专题文章的阅读量实在太过惨淡,导致我非常纠结要不要继续写下去。
智慧系列文章的阅读量统计数据
年初确定选题计划的时候,我把智慧系列专题列在了首位。
原因很简单,去年是5G商用元年,今年是5G应用元年。5G能否成功,关键看应用落地。再加上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强调数字化转型,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各个行业的应用场景,找出优势劣势,让大家看得更明白。
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读者对智慧系列专题的兴致并不高,文章点击率就很低。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又做了一些调研,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站在普通人的角度。
很多读者对于“智慧”这个词,已经厌倦甚至有点抗拒了。
这么多年来,媒体和厂商们对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科技概念,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宣传轰炸,什么“数字XX”、“网络XX”、“信息XX”、“智能XX”、“互联网XX”,吹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能。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比较新鲜,比较重视。后来慢慢地就发现,也就那么一回事,问题一大堆,解决不了痛点,花里胡哨都是“骗钱”的。
现在5G来了,又开始吹“5GXX”、“智慧XX”、“数智XX”,大家有了前面的经验,没那么容易“沸腾”了——“想要得到我们的认可?先拿出你的爆款应用!”
其次,站在行业内部的角度。
实话实说,目前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还是暴露出很多问题的。
不管是硬件服务商、软件服务商还是方案集成商,都是无利不起早。他们鼓吹各自科技概念的目的,并不是为了MAKE CHINA GREAT AGAIN,而是为了拿单。
概念越新越火,客户就越容易忽悠,厂商就越容易拿单。
尤其是商业模式早期,国家标准不明确,上层设计不完善,接口和规范什么的,也不统一。为了满足政府和企业客户争夺“全国首家”、“业界标杆”的心理,各大企业拼命兜售自家的产品和方案,结果项目仓促上马,暴露出各种兼容性、易用性、实用性、安全性问题。客户根本用不了,剪彩之后,写个新闻稿宣传一下,就不怎么管了。
如果客户有钱,就继续忽悠运维合同、改进合同。如果客户没钱,那就落灰,寻找新的忽悠对象。
作为项目的客户——政府或企业,以及大部分平台的最终使用者——底层员工以及老百姓,除了骂娘也没别的办法。
极高的项目失败率,不仅浪费了资金,还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制造了障碍。毕竟失了人心,后面再想获得信任,就更难了。而且,新上的这些有毛病的系统,互不兼容,各自为战,反而影响后续的整体规划和对接。
还有一些项目,纯粹是为了花钱而花钱,变成了灰色空间。这种项目大家都懂的,根本不是靠技术方案的好坏拿单,而是关系单。甚至有的人,拿到单之后,到处找低价转包,只为做做样子。
长此以往,搞坏了“数字化”的名声,老百姓都觉得所谓“智慧”,就是骗取经费、形象工程,华而不实。
▉ 智慧医疗的主要问题
回到智慧医疗的例子。目前智慧医疗的最主要问题,就是顶层设计问题、标准规范问题、数据问题以及人才问题。
- 顶层设计问题
因为各地经济实力差异,启动医疗信息化的时间有早有晚。所以,区域之间的智慧医疗发展水平差别很大。
有些地方,对数字化并没有理解透彻,只是为了抢个“行业领先”的名头,急吼吼地启动项目。也有地方,看着别人都动了,不甘落后,也跟风上马智慧医疗项目。
结果,因为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规划不合理,系统做好之后,没有能做到跨单位跨部门协调,跨系统对接,越做越乱,各自为战,最终无疾而终,浪费大量的资金。
- 行业标准和规范统一问题
医疗是一个复杂度极高的技术类行业,诊室类别多,医疗器械多,药品种类多。医疗与ICT结合,存在很大的专业交叉,这方面的标准体系目前还是不健全的。
标准体系不健全,各地缺乏指导,越往前推进,就越难形成统一。后面想要回头纠正,难度就更大。
搞到最后,可能就是推倒重来。
- 数据问题
以前医疗信息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数据。
现在,随着平台和系统的逐步建立,问题变了,变成了数据太多、太杂、太乱。各地的数据格式不统一,给数字汇总和流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没有统一的数据,数据价值挖掘就无从谈起。
法律法规方面。医疗数据是居民最重要的隐私数据之一。如何安全合法地收集和运用这些数据,需要国家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指导。
因为缺乏明确的数据权限规定,各部门之间顾忌数据安全,阻隔了跨部门之间合理的数据流动。
此外,有关单位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能力,保护数据的安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 人才问题
很多医院,虽然有钱买软件、硬件,但是自身信息化人才培养不足,没有足够的人才对系统进行运维,导致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另外,医院在自身管理流程和制度方面没有及时跟进适配,自己的医护人员培训不足,不会合理使用系统,等等,都是阻碍项目效果的重要因素。
▉ 关于问题的深入思考
总之,包括医疗行业在内的百行千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都存在大量的问题。
有的问题,是全行业共性问题。有的问题,是本行业自身独有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部分是管理问题,而非技术问题。
要先解决这些问题,最需要的是时间,还有就是心态。
小枣君个人认为,目前无论是舆论,还是资本,都在用消费互联网的视角看待行业互联网,这是不对的。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心态,导致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引起了对新兴技术的质疑。
就拿前面提到的“爆款”来说。互联网是爆款产品的沃土,移动互联网更是沃土中的沃土。这片沃土上,孵化出了以iPhone为代表的爆款硬件,也孵化了微信、支付宝、滴滴、美团等爆款应用。
民众热衷爆款,为其欢呼雀跃。资本追逐爆款,为其挥金如土。整个社会都沉醉在爆款带来的兴奋之中,渴望更多的爆款。
然而,行业互联网并不比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行业应用出爆款的难度,比消费应用大n倍。即便是技术上堪称“皇冠上的明珠”的5G,目前也没有任何行业互联网领域的爆款应用诞生(消费互联网好像也没有)。
对于浮躁的人们来说,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对5G以及“智慧应用”判死刑了。更有人把6G预研看成是备胎扶正,认为5G已经不行了,要尽快上6G救场。
这简直让人哭笑不得。5G如果不行,凭什么你认为6G就行?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摸索的阶段。在摸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如果缺乏耐心,就会迷茫、怀疑,甚至放弃。
越是浮躁的社会风气,就越难在行业互联网中获得成功。消费互联网是百米短跑,行业互联网是马拉松。带着爆款心态来看待行业(工业)互联网,注定只会铩羽而归。
除了急功近利之外,我们还需要真正审视“智慧”的定位。
吹牛得久了,很多人都觉得“智慧”是万能良药。其实,“智慧”就是一个赋能工具,锦上添花多于雪中送炭。
数字化确实可以提升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但是,它并不能满足所有行业的刚需。
就像我之前写的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
教育行业的刚需是VR/AR、电子黑板、手机App吗?不是,是升学率。家长会把孩子送到数字化率更高的学校?还是升学率更高的学校?
医疗行业的刚需是电子病历、远程挂号、机器人导诊吗?不是,是治愈率。你会去一个有机器人带路的医院?还是去一个有牛逼医生的医院?
政府治理的刚需是手机查看通知通告吗?不是,是政府能不能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和投诉。
雪亮工程为什么是最成功的智慧应用?主要是因为稳定是刚需,摄像头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善治安和维持社会稳定。
所以说,看待“智慧”和数字化,还需更加理性。商业和制造业对数字化更需求迫切,因为商业和制造业是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他们的刚需,是生产经营效率和用户满意度。而这恰好是“智慧”和数字化的优势。
▉ 未来会怎样?
虽然吐槽很多,但是对于“智慧”的未来,小枣君还是乐观的。
站在行业的角度,尽管前面掉了不少坑,但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已经学乖了不少,没有那么容易被忽悠了。政府的政策法规在不断完善,标准规范也在不断健全,顶层设计越来越合理,可以指导各地进行合理的智慧建设推送工作。
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大浪淘沙,好的企业在崛起,差的企业逐渐被识别出来,淘汰出局,行业整体的氛围在好转,系统和产品的口碑也在好转。用户开始感受到数字化的真正能量,用户体验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还是那句老话,数字化转型,实现真正的“智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一部分企业先“智慧”起来,树立标杆,带动其它企业慢慢走向“智慧”,是比较合理的推进。
平常心,往往才能走得更远,不是吗?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