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为我国农业、畜牧业食品溯源提供安全保障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8年8月3日,国内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在沈阳确诊。随后,非洲猪瘟在全国各省市接连迅速爆发开来,给养殖产业和消费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并对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危害。
事实上,在非洲猪瘟正式传入国内之前,早已在欧亚大陆上疯传传播,并长期困扰着养殖户和畜牧产业。这主要因为非洲猪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且致死率高达100%,应对起来十分棘手。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的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生猪跨区域调运,二是餐厨剩余物喂猪,三是人员与车辆带毒传播。由此可以看出,非洲猪瘟的传播方式较多,防疫控疫工作难度很大。
防疫溯源:畜牧业全面布局追溯系统
近年来,以非洲猪瘟、禽流感、疯牛病、口蹄疫为代表的各类畜禽疾病不断发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追溯需求渐渐成为刚性需求,对提高居民的生活健康水平意义愈加凸显。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猪、牛、羊等牲畜往往会在多个省市间流动。例如,内蒙古养殖的羊很可能会运往全国各地,在北京市场上的内蒙古羊,由于没有装配耳标,便无法追溯它的出生、免疫等信息。因此,溯源体系想要真正产生效果,必须建立在全面布局的基础上。
2006年,全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由发改委正式立项,投资1819万元建立中央数据库。整个系统包含了动物耳标佩戴、信息录入、建档立卡,信息网点系统建设等等,真正实现动物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
如早些年的食品安全事件:在2011年的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双汇集团并不检验“瘦肉精”,反而为其大开方便之门,导致“瘦肉精”猪肉在市场上流通。
其实以上案例出现的情况,现在都可以进行预防并追溯产品生产的源头,在当时或许会不那么容易,但是现在RFID技术的发展,给这情况带来了可能。RFID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性数据通信,对电子标签进行读写,进而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
那么RFID技术如何解决食品溯源的呢?其实很简单,在畜牧业上,为每只动物安装上RFID电子标签。RFID电子标签具有唯一性,可以有效的识别每只动物的身份,并且记录它们的所有信息,如出生地、品种、是否生病、防疫情况,用药情况,负责饲养的人员等,一旦发生情况,可以通过食品安全管理系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追溯到问题的起源和消费者的终端,采取相应的措施。消费者则可以通过扫码了解食品的所有信息,从产地到销售环节都一清二楚,让消费者用的放心。
8月,正是黄桃成熟的时候,贵州美优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片繁忙:基地里,工人采摘的黄桃经过现代化山地轨道运输系统“山地小火车”从基地运输到选果车间;车间里,自动分拣系统以每分钟300个果子的速度分拣黄桃;冷库里,工人将分拣好的黄桃送进冷库。
记者采访公司总经理李龙期间,不断被购买黄桃的电话、客人打断,“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黄桃生长,种出来的果子口感很好,所以每天来果子的人很多。预计今年果园的产值在500万元左右,能给当地群众发放80多万元的劳务工资。”
在德新镇莲花村,另外一片茅草坡,被“山地特色农业经”“点石成金”,变成了占地上千亩的现代化的养殖场。
在广州海大集团投资2亿元建设的贵州爱科欣种猪育种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2000多头猪的现代化幸福“猪生”:猪舍安装有来自美国的通风环控系统、加拿大的控制器、荷兰的生长性能测定设备、智能化的喂料系统。
公司总经理冯细钢介绍,这里的每头猪都安装了RFID——电子标签,能够记录每头猪终身的生长性能表现,并以此建立数据库,方便科研人员研究,帮助猪更好的健康生长。
贵定县德新镇党委书记孙原说:“对于乡村振兴工作,德新镇根据山地资源现状,突出了畜牧小镇的发展定位,以农业现代化为突破重点,强化产业和就业支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