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发展物联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引言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包括信息感知、信息传递与信息处理三大要素,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以及智能处理的特点。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被美国《技术评论》誉为“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同时,物联网也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它的发展将带动整个信息产业进入又一次大发展的时期。
1 惠州市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必要性及意义
物联网产业横跨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等多个技术领域,由终端产品制造商、信息传输与处理商、应用与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等参与构成。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遍及交通、环保、物流、电力、食品、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花卉栽培、水系监测、医疗及病人护理、公安及敌情侦察和情报搜集等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将带动微电子技术、传感器元件、自动控制、机器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庞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作为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物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具有较强的带动和提升作用,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里面的重要一项被列入其中,成为国家首批加快培育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标志着物联网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开始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同时,物联网也被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物联网发展的“十二五”规划。2011年4月,国家财政部又设立专项支持物联网发展,明确重点支持标准制定、核心技术产品自主研发、产业建设、应用示范、公共平台建设与服务业发展。
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努力发展新兴产业、走产业高端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说,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开发的博弈正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拉开帷幕。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迅速实现物联网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抢占技术和人才制高点,可以提升惠州市的整体创新能力,增强惠州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惠州市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2 惠州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0年,惠州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为1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位居广东省前列。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4.1%,占GDP比重为16.3%,其中物联网终端及配套产业产值约32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8%。2008~2010年,其年产值分别为230亿元、268亿元、320亿元,年均增速18%,现已形成以华阳、TCL、德赛等龙头企业带动金泽集团、天缘电子、九联科技等以及上下游厂家配套发展的物联网终端及应用创新产业体系。
2.1 物联网被列为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发展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2010年5月,惠州市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全力抓好省市共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各项工作。2011年5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惠麻2011)47号),进一步明确了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并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1年至2015年,惠州市本级预算每年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000万元,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010年,惠州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构建惠州市现代产业体系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推进物联网、传感网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提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产业的发展和应用普及营造出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政策环境,从而进一步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2.2 物联网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2010年,惠州市已拥有物联网终端及应用服务企业近120家(仅包含软件信息服务业,不包含咨询、中介类企业),而且在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智能识别技术等方面聚集起了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一批配套企业,行业带动潜力大。这些企业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
(1)车载电子企业聚集
在车联网核心技术发展及综合应用等方面,惠州市初步形成了以华阳、德赛、天缘、丽普盾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企业集群。这将协助惠州市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和宽带移动互联网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对惠州市进一步做大做强信息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现代物流企业聚集
在大力发展物联网应用和现代物流方面,惠州市初步形成了以惠州金泽集团、东立物流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加速汇聚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3)智慧家庭企业聚集
目前的智能家居概念还比较多,本文的智慧家庭主要是指智能家居和智能安防。这在一方面,惠州本地龙头企业TCL集团近年来已经加大了对智慧家庭产品的研发工作。以三网融合为契机,TCL集团推出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安防等多种智慧家庭业务产品,以期实现家居产品的物物相连、实时访问、精准控制等现代家居物联网模式。
(4)智能移动终端企业聚集
惠州是电子制造强市,芯片制造厂商云集,但多数都是“代工厂”,企业利润低、市场风险大、能耗高。实践证明,只有走自主研发、产品创新之路,才能跳出“代工”困境。近些年,以TCL手机、光弘科技为代表的惠州本地企业,都加大了对智能移动终端的研发和生产力度,以期成功占领高端市场,其产品以智能手机、智能PDA等交互式个人移动终端为主,产能每年在2亿台以上,位居全国前列。数量巨大的交互式个人移动终端的推向市场,也给物联网应用带来无限商机。
(5)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聚集
在大力发展对物联网应用起支撑作用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遥感遥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方面,惠州市初步形成了以惠州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为龙头、惠州奥格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加速汇聚的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其中,惠州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是承担惠州作为广东省第一个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第一个以政府令的形式发布《数字惠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的城市的实施单位。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数字惠州地理空间框架已经建设完成,为政府、行业的地理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标准及基础平台,也提供了地理信息数据基础。政府各部门也逐渐重视地理信息的应用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地理信息项目。
(6)智能识别技术企业聚集
在智能RFID标签芯片、无线射频智能卡芯片、远距离RFID标签等技术应用发展方面,惠州市涌现出恒睿科技、正源微电子等一批代表性企业。其中,恒睿科技在北京设有研发中心,拥有先进的微波实验室,其申报的“支持自主创新超高频RFID标准的多协议读写器SoC芯片研发与应用”与金泽集团申报的“面向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公共外库'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已经入选工信部的“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惠州培育和做大做强智能识别技术企业。
(7)云计算企业聚集
依托广东电信在仲恺开发区投资建设下一代绿色节能数据中心(IDC)项目和中望龙腾云设计平台,通过技术指导、政府扶持,在云计算的终端、应用软件、超宽带通信基础设施上形成端到端产业链,促进云计算产业化应用,为物联网提供坚实的存储与计算能力,推动惠州云计算平台拓展服务范围,涵盖两岸四地,为大范围的联网、互通、互信提供坚实基础。
3 惠州市物联网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缺乏统筹规划及政策优惠
惠州市物联网发展目前尚未进行统筹规划,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分割情况较为普遍,缺乏顶层设计,资源共享不足,加上规划意识与协调机制的薄弱,凸现出难以形成产业规划、研究成本过高、资源利用率过低、无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的态势。与全国范围内发达地区相比较,在统筹安排、政策制定、产业引导等方面,显得较为落后。
另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中央整体战略明确的前提下,考虑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差异化优势,有所侧重地发展物联网产业,与当地原有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协同效应,是地方政府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此基础上,成功建立产业园区是培养新兴产业的有效做法,能够吸引优秀的企业落户更是关键的步骤。但是,惠州物联网产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物联网战略不清晰,盈利模式不明确,因此企业不愿大力投入资金研发。此时非常需要市政府提供有力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配套、政策倾斜、税收优惠等,但惠州在产业发展、人才激励、政策扶持等方面尚未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和鼓励物联网发展的优惠政策。
3.2 关键技术缺乏
物联网由感知、信息传送和信息处理等三大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有其核心技术。比如感知环节,RFID、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是当前标识物体对象的主要手段,传感器(含其内置的智能芯片)是核心技术和发展重点;在信息处理环节,海量存储、云计算都是核心技术;而在信息传送环节,大容量、高速有线和无线的传输网络(包括小范围的自组网和大面积覆盖的通信网)则是核心技术和发展重点。例如,江苏省无锡将项目研发领域覆盖传感网智能技术研发、传感网络应用研究、传感网络系统集成等物联网产业多个前沿领域,定位于中国传感技术中心,在2010年以来联合美国以及国内的有关机构发起了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大大领先国内其他地区,牢牢占领物联网发展的起跑阶段;又如浙江杭州的物联网起步也较早,几年前杭州就开始研究物联网核心之一的无线传感网技术,目前,杭州的无线传感网技术研究开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射频识别等相关技术形成和应用已有广泛基础;上海宣布在“无线城区”沪郊嘉定区建立“上海物联网中心”,目标是在物联网核心技术和产业标准研究、开发上形成“高地”,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和竞争力的研发示范基地等。
与这些地区相比较,惠州虽然在电子数码技术以及其他高新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惠州市的物联网技术研发能力较低,核心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物联网公共技术平台不足,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制造成本较高,在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智能通信与控制、海量信息处理等核心技术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掌握在手中真正有含量的物联网技术少之又少,所以严重影响惠州在该产业上的话语权,直接成为惠州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瓶颈。
3.3 规模化应用不足,产业链不完善
就惠州市的目前情况而言,物联网各类应用系统的普及率还较低。“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是低层次的,应用范围较窄,规模很小。同时,物联网应用分散、集成度不高,市场驱动力不足,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热情,不能形成大规模的应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成本问题便达不到使用的预期。而由于成本原因,使用物联网的费用较高,比如目前物联网生产所需要的芯片等组件的费用较为昂贵,如果所有物品都被植入识别芯片,则成本加大,势必造成物联网在使用上的费用提高。反过来,成本高,就又限制了大规模的应用,而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成本高的问题就更加难以解决,这形成了用户初期使用成本壁垒。
除了上述初期成本居高不下之外,物联网产业链本身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有产业链的支撑,来达到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联动、跨行业的联动,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不仅如此,还要达到一定的规模。然而物联网的产业链构成复杂,涉及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网络运营商、最终用户等诸多环节,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举足轻重。对于庞大的物联网产业,各个环节各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各有所长,只有价值链各环节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才可能提供面对用户的完整端到端的产品解决方案,共同培育和发展市场。目前,惠州市物联网产业链除了上游部分研发环节、中低端系统集成以及下游的通讯运营商环节外,其它环节薄弱,尚未形成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到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再到物联网系统集成以及相关运营服务的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而规模是营运商营运业绩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终端的价格、产品多样性、行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对用户规模产生影响,规模化行业应用的不足会直接成为制约物联网产业的形成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的重大瓶颈,这些都是推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3.4 物联网涉及行业多,产品开发难度大
物联网的应用以能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多种需求而著称,然而,物联网业务涉及各行各业的各个环节,每个行业每个客户都有特殊之处,必须深入了解各行业,做精做细,才能真正满足客户实际需求。因此,运营商需要学习各个行业知识,并根据行业特点调整,开发人员的学习成本太高。除了以上这些因素,物联网应用推广还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如行业壁垒。一家运营商不能开发所有产品,缺乏标杆性产品和复制产品的模板,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应用资源投入大、产业链过长、上线周期长、应用部署困难、产品线不够丰富等等,都是横亘在物联网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目前,惠州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成本较高,还未形成成熟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还不能促进同类型产品的规模化应用,降低成本,形成良性循环,尚难以调动各行业用户和家庭参与的积极性。每个特定需要的用户数终归是有限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其实物联网的应用市场很“小”要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发独特产品和开发大众产品相比,运营商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一样不少,但是收入规模却非常有限,这必然会降低运营商的投资热情,制约物联网的发展。也就是说,应用市场“小”,投入大,回收低,降低了运营商的投资热情,影响物联网的发展。
3.5 物联网企业高端人才缺乏且融资困难
事实上,惠州市物联网企业仍然存在高层科技创新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一是缺乏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拔尖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二是大部分科技人才知识结构单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三是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分配机制、人才任用机制、人才保障及流动机制还不够完善;四是未形成科技创新人才需求的社会文化氛围,即很多企业不够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对人才的需求更看重短期经济效益,这对人才创新培养产生了制约和负面效应。
另一方面,惠州市物联网类企业规模层次低、资金薄弱,没有充足资金投入技术研发,普遍存在融资难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再加上政府对企业资金投入少且投入时期不合理,即政府对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对创业期投入少。当然,由于创业期风险较大,企业可以寻求风险投资,但问题是目前惠州物联网专业风险投资机构缺乏,风险投资跟进缓慢。又由于物联网产业发展初期研发投入大、收益预期不明朗,无法满足风险投资快速回报的要求,处于研发试用阶段的物联网产业本身对风险投资也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4 惠州市发展物联网的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的产业关联度强、应用范围广,几乎涉及到三大产业的所有领域和部门,是国民经济综合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因此,要发展物联网,就要超前谋划,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来总揽全局。应尽早成立“惠州市物联网发展领导小组”,立即着手对全市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进行调查研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宏观战略层面提出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编制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目标、任务;突破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拥有;发展的重点领域、产品与空间布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提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等。同时,组织专家认真研究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发展政策,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加快惠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意见,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与互动,并注意加速提升物联网产业发展管理服务水平,整合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力量,探索建立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执行机构,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在产业化重点领域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有效实施。
加大各级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出台各种鼓励政策,并对物联网专业公司提供政策性补贴扶持。比如,在资金上,安排物联网产业专项发展资金,鼓励信息技术型企业向物联网产业转变;通过资金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加大对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示范项目推进等的扶持;在市场准入上,放宽政策,对从事物联网的企业给予审批和工商登记上的便利;在税收上,对物联网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政策。另外,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核心技术开发及人才培养和引进定等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支持。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进行优先认定,将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列入各地政府采购目录,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时优先购买。将现有的市各类专项资金向物联网产业倾斜,加强政府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投资引导,设立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发展担保资金、风险投资补偿基金,创造有利于拥有一定技术、行业用户、相关产品、解决方案的物联网厂商企业成长的融资环境。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对物联网产业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资金向物联网产业倾斜,推动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产业。
4.2 建设示范工程,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惠州市应充分结合产业特点,研究出台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施意见,由有关部门牵头,以若干领域应用为切入点,统筹资源,示范先行,以点带面,逐渐推进物联网的产业化进程。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形成若干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开展物联网应用和示范工程,形成长效运作机制。集聚物联网优势企业,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拓展市场应用空间,探索完善的运作模式,形成技术创新、应用方案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物联网产业在全市的发展,创造有利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同时,普及物联网方面的技术知识,倡导使用物联网产品。开展经常性的物联网知识普及活动,利用民众喜爱的活动方式,如户外展板、知识擂台、宣传手册、花灯展等形式,在民众中普及物联网基础知识,使民众对物联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全市范围内营造物联创新、科技创新的氛围,并且要集思广益、注重民情,提高民众参与性。比如,在全市面向民众定期开展物联网项目征集,了解民众对生活便利性的需求,申报范围可包括医疗、教育、交通、安全和环保等各类民生领域,使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真正符合民众的最根本利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应面向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比如,以提高惠州公共管理水平为目的,围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重大突发事件响应、重点区域环境监测等领域,重点建设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环保和智能灾害防控工程,也可以在公共安全、节能减排、交通物流等领域推广应用,在政府采购和投资项目中优先使用物联网技术,打造物联网智能城市平台。另外,发展物联网本身应把注重民生放在首位,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物联网与3G网络融合应用为突破口,推动面向公众领域的应用创新,建设智能医护和智能家居等工程,使市民感受物联网带来的实惠。同时关注民生的应用市场巨大,是物联网发展的动力;应结合节能、降耗、绿色、低碳、低成本、智能的发展战略和地方需求,选择市内最有产业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开拓经济新增长点。
此外,鼓励大型企业积极参与推广并搞试点。推广物联网离不开一批相对稳定的物联网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可以为物联网大范围的推广发挥引导与宣传作用。政府应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鼓励较多的企业参与物联网的推广体系。知名企业的参与及大型企业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对其它企业的连动作用,都将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将大大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4.3 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集聚效应
建立专门从事物联网研发和推广的产业园区,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整合多方优势资源,积极主导和参加标准制定,开展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发,推进技术产业化以及重大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支撑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园区的形式,吸引相关企业、人才、技术、信息的集聚。同时,对应用方面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通过示范项目的形式在惠州城市圈内率先推广,形成应用于整个城市的泛在物联网,成为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物联网应用平台,更大程度带动物联网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推广和发展。
加大专项投入,积极推进物联网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抓紧编制物联网创新产业园发展规划,推动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出台各种物联网专项优惠政策措施,以吸引国内外物联网核心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以产业战略联盟为载体,通过市场化的合作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开展协作分工,形成产业链协作体系,进一步推动科技孵化器建设。同时,尽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基地以打造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为目标,以完善产业链为途径,整合现有技术研发机构和重点企业,结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惠州物联网产业的领先地位。充分发挥园区在核心技术、工艺技术和测试技术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转让,以及全面的设计、加工、咨询等平台性、支撑性和基础性服务;利用园区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辐射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物联网领域高科技企业,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产业园,逐步构建物联网产业集群。
4.4 创建物联网发展支撑平台,形成物联网产业链条
由政府牵头,组织物联网产业链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对接,并积极引荐技术开发商与终端供应商进行项目研发合作和推广,使物联网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帮助物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满足企业对科技成果的迫切要求。
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企业从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网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并加强与国内物联网龙头企业的联合和技术对接。对经审核认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化前景的示范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扶持。
特别要加快推进支撑服务平台建设,即一方面加快推进物联网海量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交换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高速宽带网络等共性基础支撑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推进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并且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和中介服务平台。具体说来,可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建设集研发、中试、小批量生产和测试于一体,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投融资、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信息共享、政策咨询、市场推介、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综合配套等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搭建各类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相关研究机构和一些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共享和交流平台,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优化创新资源;建设物联网标准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保障我市物联网产业与应用规范化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的以物联网产业化应用培育和推广为主要职能的服务机构,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
最后,要形成良好的物联网产业链条,还应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联盟。构筑物联网产业技术联盟,可以将某一生产环节或研究环节分解为众多的中间产品(零部件)的制造环节或研究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研究单位和企业进行生产、组装或研究,这种围绕价值链而形成的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横向能够维护良好的竞争生态,纵向能够整合产业资源,完善物联网技术的产业链,促进产业整体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从而产生巨大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4.5 加强物联网高端人才引进,注重产学研合作
专业人才稀缺是物联网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组建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物联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今后须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减少高层人才的流动性;同时,强化科技人才的激励创新机制,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薪酬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人才激励制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具体做法上,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吸引物联网高级专业人才优惠政策,建立物联网高中级人才的奖励机制,为其提供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吸引物联网人才聚集;其次,加紧制定实施人才激励扶持政策,加强物联网产业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重点引进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和产业化高端人才,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建设;再次,进一步拓宽政策扶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此外,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与国外物联网领域知名院校和研究人员联合攻关,提升整合全球技术创新资源能力。
除了人才之外,还应注重产学研合作,即物联网科技计划、产业发展计划向产学研结合倾斜,对于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同时政府可建立物联网产学研结合产业投资基金或扶助物联网产学研合作项目基金,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缓解产学研结合融资难的问题。通过上述思路,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这三个科技创新主体实现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物联网产业科技创新、投资研发活动。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和技术及实验设备密集的优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校及科研院校为支撑的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4.6 建设物联网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大物联网投资力度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物联网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搭建银企资金供需服务平台,加强银企之间的相互沟通,建立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银企关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物联网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资质抵押、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试点,提高政策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物联网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银行信贷支持主渠道作用。
其次,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申报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企业自主创新资金等专项资金向物联网产业倾斜,并且可以考虑向企业物联网科技应用投入保险,通过政府保险,有重点地开展一些企业物联网科技应用活动,把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化为固定的保费支出,规避企业物联网科技应用和生产经营风险,以保障企业吸纳物联网科技的稳定性。与此同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向物联网企业倾斜,鼓励物联网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境内外上市加速扩张;鼓励和引导设立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发展担保资金、投资发展风险补偿基金,推动各类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产业。
5 结语
物联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和科技创新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政府应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协调推进,加大投资力度,给以扶持的优惠政策。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由全社会共同参与,并在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关键技术、标准规范、管理体制、市场模式、服务模式、法律法规、安全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协同到位,形成高效的运营机制与运作模式,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才能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20210906_6135906be917e__惠州市发展物联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