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的变迁与后Facebook时代的预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IT行业每隔十几年就会发生一次惊天动地的变革,重新划分行业的势力范围。一般认为,1965年戈登•摩尔倡导的“摩尔法则”(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是技术创新的“定律”。实际上,技术创新的速度远不止于此。近30年间,CPU处理速度快了10万倍、数据传输速度是最初的200万倍,技术的进步带动IT基础设施以天文数字般增长,反过来又为开拓性创新提供动力。
本文回顾了那些开拓性的IT创新,探讨了时代变迁的本质,同时对即将到来的后Facebook时代作了预测。
1主机计算机时代(1964—198。年)
1946年,计算机鼻祖“ENIAC”面世。此后,ENIAC经历了各种纠错与改进。1964年,IBM发明了革命性的计算机“System/360”。至此,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实现了独立,并可根据用途(商用、科研)预装不同的软件。每台计算机均可通过不同的应用程序来处理各种业务。正是由于System/360的大获成功,使后起之秀IBM登上了IT行业的,头把交椅”。表1所列是这一时期的厂商参与情况。
表1主机计算机时代的厂商参与情况
软件 |
应用 |
各种参与者 |
||
操作系统 |
IBM |
NEC |
||
硬件 |
CPU |
IBM |
富士通 日立 |
NEC |
注"包括之后表)深色代表主要参与者,无色代表次要参与者。
随后迎来了主机大流行时代,此时富士通和日立与IBM合作、NEC则走自己的技术路线,这四家企业是主要市场参与者。但是,在操作系统上领先的IBM保持着绝对性的影响力。这一时代,终端只是一个不带CPU的简单输入输出设备,此时的终端都由主机进行控制。
这一时代的称霸者是IBM,武器是主机操作系统,控制方式是完全中央控制。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让IBM交出霸主宝座的正是它自己开发的开放体系个人计算机IBM-PC。
2个人计算机时代(1981—1994年)
如果按照摩尔法则,从System/360到IBM-PC约需17年,CPU性能约增长2000倍。受CPU性能的飞跃式改善,IBM-PC超出企业用途,作为可供个人使用的计算机登场。负责开发的是唐•埃斯特利奇领导下的12人开发团队。他们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开发产品,选择了开源的BIOS源代码,推进了OEM方式开发。
结果,尽管IBM公司内拥有开发实力和开发原型,操作系统上却采用了微软的MS-DOS、CPU采用了Intel的8088。这件事,可以说是IBM对PC的未来潜力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而比尔•盖茨则确信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他从别的公司收购了PC操作系统,以MS-DOS名称开始向IBM提供。正是比尔•盖茨充满前瞻性的判断开创了此后的Wintel时代。表2所列是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厂商参与情况。
表2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厂商参与情况
软件 |
应用 |
微软和各种参与者 |
|
操作系统 |
微软 |
苹果 |
|
硬件 |
CPU |
英特尔 |
苹果等 |
计算机成为办公工具,让消费者狂热着迷。很多用于
IBM-PC的游戏和工具不断出现,运行这些程序的IBM-PC
兼容机也不断产生。IBM对此极为顾虑,他们在1987年发布的新一代产品PS/2中,采用了封闭体系,但却没能拿回PC规格的主导权。此后,微软与Intel组合分别凭借各自的操作系统与CPU最高端技术获得了绝对领先的实力。其他的零部件和PC主体都被模块化、商品化。从此,迎来了PC行业的大多利益被微软与Intel分享的时代。
微软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核心应用MS-Office,几乎垄断了市场,并逐步地拥有了超过IBM的影响力。这个时代的称霸者是微软与Intel,武器是PC操作系统与CPU,控制方式是被称为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分散控制方式。后来,给年轻霸主比尔•盖茨最大打击的是出现了创新“互联网”这一不具有控制主体的自律分散型的计算机网络。
3PC互联网时代(1995—2006年)
1988年,美国出现商用互联网,但开始向普通PC用户普及是在标准配置互联网协议TCP/IP的Windows95出现后。Netscape曾一度领先Web浏览器市场。当时的开发负责人马克•安德森曾经预言:"如果Netscape大获欢迎,那么Windows将成为一个未经充分调试的设备驾驭者。”表3所列是PC互联网时代的厂商参与情况。
表3PC互联网时代的厂商参与情况
应用 |
各种参与者 |
||
软件 |
搜素引擎 |
Google |
|
浏览器 |
微软和各种参与者 |
||
操作系统 |
微软 |
苹果 |
|
硬件 |
CPU |
英特尔 |
苹果等 |
4移动互联网时代(2007—2015年)
互联网已经广泛向普通用户普及,但是进一步加速得益于2007年横空出世的iPhone。那一年,在Macworld的主题演讲中,斯蒂文•乔布斯宣布将公司名称中的Computer去掉,而改称Apple,同时发布了iPhone与AppleTV等不在计算机范畴内的多种新产品。
iPhone中,本地应用程序成为主角,且全部置于Apple管理下。而过去所有霸主的武器,例如操作系统、浏览器、捜索引擎等都属于垄断应用入口的服务。
Google此时充满了危机感。2007年11月,Google公开了开源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企图通过广泛与手机厂商合作,抗衡智能手机领域Apple的垄断地位。而Apple在2010年推出了更具有革命性的设备iPad,开创了一个无论儿童还是老年人均可简便使用的平板电脑这一新种类,且在该领域获得了绝对的市场份额。
由此,客户端操作系统开始出现微软、Apple,Google三/10物联网技术2012年/第6期足鼎立,没有垄断式的掌控者。未来,移动应用将移植到基于HTML5的互联网。于是,移动互联网的结构层中,因CPU、操作系统、浏览器都难以形成被垄断,所以将构成大多企业相竞争的局面。
同时,服务器端也得到了进化。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倡导的“云计算”得到了实现。服务器端的主角是Amazon、Google、微软、Apple、Yahoo等互联网服务巨头,他们将在这一层上展开激烈竞争。
客户端的多样化、服务器端的云计算化。在这一趋势中,一个新服务横空出世。2004年开始创业的Facebook把目光聚集到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相对于不熟悉的人,人们通常对朋友的话题更加感兴趣。基于此,方便朋友沟通的Facebook仅用7年时间就获得了7.5亿用户和超过Google的上网使用时间,成功垄断了全世界的社交图(人际关系等人际数据库)。
Facebook是典型的外部网络性较高服务(用户越多,越能增强便捷性),考虑到用户转移其他平台时,已经建成的人际关系网络难以搬迁等因素,可以说其他企业参入这一领域与Facebook竞争的难度很大。Google等后发的追击,除非有卓越的技术创新,否则几乎没有可能。在这样一个多样化时代,Facebook实际上已经成为唯一一个拥有水平式垄断服务实力的霸者。
对于Facebook来说,争夺霸权的阶段已经结束了。他们以后要关注的是使Facebook上每个人共享的信息量按照摩尔法则增长,在全世界培植共享文化。其意义在于,Facebook垄断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人"与“物"、与“事"的三维关系。
此外,Facebook管理的数据不在Google捜索引擎范围内,所以,可以说Facebook的增长等于Google的衰退。实际上,Facebook领地内,微软的Bing很有可能垄断捜索引擎,而Google的捜索引擎市场份额今后将进一步降低。
这一时代称霸者是Facebook,武器是社交图。他们的霸权能持续多久呢?至少3年,抑或可保持5年。那么,什么将带来新一代霸权呢?让我们从自动生成社交图与高效挖掘出发来做延伸思考。表4给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厂商参与情况。
表4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厂商参与情况 |
||
应用 |
各种参与者 |
|
社交图 |
Facebook |
|
软件 |
搜索引擎 |
Google和各种参与者 |
浏览器 |
各种参与者 |
|
操作系统 |
微软 苹果 Google |
|
硬件 |
CPU |
各种参与者 |
5物联网时代(2016年一?)
随着IPv6的普及、IC芯片极为廉价,所有的“人”和“物”都将被终端化的时代即将到来,那才是真正的物联网时代。不仅在“人”周边有智能终端,所有的“物”都将嵌入IC标签。
Facebook垄断着“人”的对话,但不限于“人”,“物”之间通过芯片也可以对话。类似于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少数派报告》的世界观那样,“人”一行走,其周边的“物”就会做出最佳反应。在那里,“物”之间的对话超过Facebook领地,处理海量数据的服务器端的能力与逻辑至关重要。表5所列是物联网时代的一些构想。
表5物联网的时代构想
应用 |
各种参与者 |
|
高效挖掘 |
新参与者 |
|
软件 |
社交图 |
Facebook和各种参与者 |
搜索引擎 |
Google和各种参与者 |
|
浏览器 |
各种参与者 |
|
操作系统 |
各种参与者 |
|
硬件 |
CPU |
各种参与者 |
那么,目前看来,霸权移交会是什么样的步骤呢?
尽管Facebook不具备军事能力,但它却拥有凌驾于国家的实力,未来将轻松地拥有10亿、甚至15亿的用户,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毫无保留地实施社交图与社交网络平台的开放化。
Facebook更加开放之后,下一步将是自动生成社交图与高效挖掘。进而在赋予“物”IC标签的时机下,“物”信息社交图也将成为重要主题。
于是,除了Facebook拥有的社交图之外,将出现将分散于每个专用服务的利益图、位置信息,进而包括赋予“物”的信息等进行综合的服务。在其基础上,提供极高精度进行匹配(人、物、事最佳匹配的机制),出现更加高效挖掘的服务。
基于扩大的社交图,将会出现类似于“找到合适的'人',找到合适的'物',做计划的'事'”等非常高级的信息挖掘服务。在其算法(人力因素也很重要)中,实现飞跃式创新的企业将接近新一代霸权。
可以设想,有一天,计算机将开始从我们眼前消失,并将融入我们身边的物品之中。
20210910_613b070daa1c9__IT业的变迁与后Facebook时代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