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慧聪物联资讯
作为曾经的明星产业,
AI在过去的2021上半年出尽了风头。
9月9日,AI四小龙中的旷视冲刺科创板终迎首发过会的喜报。
今年以来,AI企业掀起上市热潮。截止目前,云从、云天励飞IPO过会获通过;商汤、格林深瞳、第四范式等AI企业仍在IPO的漫漫征程路上。
AI企业争相上市,一方面可能是因为AI行业欣欣向荣,另一方面可能是这些企业亟需融资续血。
行业难言之隐:
巨额亏损,落地偏少
2020年,被誉为全球最有前途的AI企业之一,Wave Computing宣布破产。整体来看,Wave Computing的“悲剧”并非个例,国内的AI独角兽们,日子也不好过。
从各企业揭露的招股书来看,表面上AI产业蓬勃发展,其实无一不是在做赔本买卖。“吞金”严重是常态,几乎每家企业都在疯狂烧钱。
一位北京VC投资人曾坦言,已经很长时间没看到AI创业项目了。
纵观AI产业发展史,国内的AI企业大多戴着光环诞生,前期融资金额以亿为计算单位。只是随着持续的亏损、高昂的研发投入、承压的现金流等背后的真相被剥开,曾经风光一时的AI企业逐渐跌落神坛。
事实上,当业内认清“空有技术,少落地应用”的现实时,近些年有关AI产业前景的争议越来越多。有学术界“顶不了天,落不了地”的批评;也有AI科学家“脱手”回归学术界等诸多负面现象。
不少业内人士曾表示,AI要能够真正解决社会的一些问题,需有看得见的数据统计证明业务成效,并且企业应做到安全可控,才算真正实现价值。
另外,规范标准作为AI现阶段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对应用场景丰富化和产业复杂度的提高有一定的制约影响,也就是对AI应用落地和保证整个行业的生态健康发展有影响。
而沉淀的技术水平和不断攻克技术壁垒,探索可落地和拓展性良好的商业场景等因素则成为AI应用落地的关键。
整体来看,商业落地模式和变现能力弱是当下AI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落地场景分散、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知识产权和伦理问题等均是造成行业发展遭遇瓶颈的重要原因。
疫情下的AI:
赋能在左,应用领域扩大在右
目前,人工智能商业化场景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几个主要技术方向。不得不提的是,这些AI技术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才有如今的大规模商用。
得益于AI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文件的推出,AI的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尤其是2020年突发疫情,倒逼整个社会数字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推动AI在教育、体育、文化、经济等多领域的应用加速落地。
不可否认,疫情黑天鹅接踵而至,不少企业由此倒下,但伴随压力的同时还有机会。相关数据显示,疫情很大程度加速了AI赋能部分行业的落地。
就教育行业来说,最直观的表现是疫情期间,基于AI的在线教育渗透率仅用半年时间就走了过去十年的路。在医疗、自动驾驶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AI的重要性,相关数据显示,2020 年前三个月筹到金额比上季度还高 51%。
整体来看,疫情对AI落地是一个巨大推手,但疫情也仅是外部诱因,本质还需透过行业规律来看。
清华大学AI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教授提到,此前业界对AI过于乐观,以致出现估值泡沫;现在最关键的是需对AI未来的发展有正确的评估。
很多AI企业也开始意识到,技术的“孤立者”并不能有长远的发展,将AI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融合,赋能各行各业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
不久前,旷视就曾在物流领域推出多款硬件产品,且反响较好。目前来看,这种模式的发展前景较之前会更广阔,未来更多的AI企业或许不再强调自己是AI企业,但其背后仍有很多AI技术。
然而,当前的现实情况是,AI商业化落地仍高度集中且呈碎片化现象。公开资料显示,AI只在安防和金融两大领域实现市场份额较大的赋能,但在大多数行业还没有实现深度融合和落地。
当下,AI产业还停留在相对浅显的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发展上,整个商业逻辑的迭代速度还没有那么快。不少业内人士已经发现,除特殊的疫情期间外,近些年AI落地预期和速度明显慢了很多,AI的风光褪去,资本也不再大刀阔斧。
总结
总之,AI不能脱离产业单独发展,加快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等,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AI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新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保障、改善民生更好的方式。
AI项目是一项周期长、风险大的投资,落地不是短时间能实现的,而实现商业化盈利则更加艰巨,因此前期高昂的投入和技术成本不可避免。同时AI的发展也能推动更多行业变革,这对国内的全产业升级至关重要,某种程度来看,能否解决现存痛点,实现更多有意义的落地应用,是未来中国
AI产业持续发展、跻身世界前列的关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