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产业成最火热行业,美国、日本半导体设备厂商大赚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芯片作为在集成电路上的载体,广泛应用在手机、军工、航天等各个领域,是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现代工业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在芯片领域却长期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研发。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芯片市场,但芯片自给率不足10%。2017年,芯片进口金额超过2500亿美元,进口额超过原油加铁矿石进口额之和 [1] 。
国外巨头依靠在芯片领域长期积累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通过技术、资金和品牌方面的优势一直占据着集成电路的战略要地,特别是芯片生产环节中的制造技术、设计能力和编码技术等方面。常常会作为谈判筹码进行贸易制裁和出口禁运,对我国服务器、计算机、手机行业带来了巨大困扰,针对政务、银行等核心行业造成了安全影响 [1] 。
国内最火热的行业一定是芯片产业了,众多的企业涌入这个行业开始造芯,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芯片热潮。而造芯的企业多了,对上游的设备、材料需求也是大增,特别是半导体设备,毕竟工厂一开建,设备就得入场。而在这股芯片热潮之下,美国、日本的半导体设备厂商,是真的赚大钱了。
先说说日本的半导体设备情况,按照日本半导体制造设备协会(SEAJ)的数据,7月份日本半导体设备的销量额同比大增28.1%,达到了2407.43亿日元(约142亿元),这已经是连续7个月增长了,而这个值,也是历史上的第四高(低于2021年4、5、6月份)。
而在2021年1-7月,日本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同比大增27.6%,达到了16866.98亿日元(994亿元),是历史最好纪录了。再说说美国的半导体设备情况,按照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数据,7月份,美国半导体设备厂商的出货金额为38.6亿美元,环比增长4.5%,而同比增长了49.8%,也算是最近几年来的最好成绩。事实上,不仅仅是美国、日本的半导体设备厂商赚大钱,韩国的半导体设备厂商们也是赚大钱了,一些晶圆厂设备制造商的收益,甚至翻倍。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外加2020年下半年汽车领域突发的缺芯潮,都导致市场对智能汽车芯片需求激增。
尽管我国在自主汽车芯片规模占比上不足10%,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外进口,但已经有不少中国企业在加紧破局,争取掌握核心技术。
在今年9月中旬召开的“只能网联赋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论坛上,宣布一系列好消息的地平线就是其中之一。
为中国车企技术兜底
据公开资料显示,地平线是正式成立于2015年的,国内第一家深度神经网络芯片公司。
在2019年,该公司发布了中国第一款车规级AI芯片,据地平线总裁陈黎明透露,截至2021年9月份,该公司旗下的征程系列车规级AI芯片已经卖出了50万片。
而之所以地平线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出货量突破50万,主要得益于公司手握高质量的客户群。
今年的汽车缺货的“火势”仍在蔓延,汽车芯片短缺仍然在困扰着汽车厂商。由于芯片短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德国大众汽车已经失去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英国汽车产量在7月份也暴跌至自1956年以来的新低。诸如此类的消息不胜枚举。经此痛苦一役,汽车芯片供应链正在发生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过去18个月证明了传统汽车供应链存在漏洞,全球最大的Tier 1厂商博世认为,汽车行业的半导体供应链不再适用。半导体供应链问题过去一直由汽车业悄悄管理,但现在是改变的时候了。
芯片设计公司必须将很大一部分收入投入到研发中,以赶上竞争对手或保持领先地位。一家公司在吸引最好的研究人员和授权最好的工具上花费越多,公司就越有可能进行创新、跟上摩尔定律、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并赢得最多的市场份额。
从数字上看,我们看到大多数中国芯片公司将其收入的 18% 左右用于研发。这与全球趋势相当,但由于他们的收入往往较小,因此他们必须花费更高的百分比才能赶上。
美国与中国的无晶圆厂研发支出对比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估计,美国芯片公司在 2019 年平均将其收入的 20% 左右用于研发。有些公司的支出更多:Marvell 在 2020 年的支出约为 40%,NVIDIA 为 26%,AMD 为 23%。然而,微芯科技在 2019 年的支出仅为 16.6%。
再看看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中国无晶圆厂公司,我们可以看到 2020 年的平均支出占收入的 23% 左右。除去一个明显的异常值:寒武纪在研发上花费了 167% 的收入,这个百分比下降到 17.5%。这几乎是上述健康的 18% 份额,但低于我们在美国看到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