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创新特质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引 言
互联网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 通过“电脑+人脑”的融合,人类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信息。这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在人工智能领域,机器学习、自然用户界面和大数据技术上的进步使我们能够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完成许多原来属于知识工作者的任务。美国大学生的阅读量为 500 页~800 页/ 周,而中国大学生不到 100 页/ 周。据麦肯锡的统计,我国只有 10% 的工科大学生能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1 现阶段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使受教育者在学生时期一次性地获得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 技能,而这种知识和技能往往都是单一地针对某 一具体行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目标使得“讲授 加考试”方式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被动 接受和学习。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来的所谓的好 学生学习刻苦努力,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实际 应用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性的思维和应用能力。教学评价体系 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潜在创新能力的开发和评价。 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方法单一,难以真实评判教师的水平和业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教育的重点也应该从继承转向创 新,从传授知识转为培养创造力,从标准化转向多样化。
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知识不断创新, 强调知识的交叉、复合,要求学科发展趋于融合。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冲击,我们更应当因材施 教,应从国际化角度进行跨文化的沟通。
2 影响高等教育的技术、趋势与挑战
高等教育是传播信息和创造知识的行业,信息技术的持 续进步构成了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 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校形态的改变三个 阶段。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1],他们对教育技术应当有最直 接、最有价值的体验和感受 [2]。18 项有可能影响技术规划和 决策的议题 [3],影响高等教育的技术、趋势与挑战的因素如 表 1 所列。
![MOOC创新特质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新思路](/images/21ic_nopic.gif)
3 MOOC 的创新特质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极大 地推动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直接推动了教育的现 代化发展,并且需要跨越出现、应用、融合、转换四个阶段。 MOOC 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带来发展契机,原因在于它能以个人 电脑搭配电脑间的网络造成巨大、扩及世界规模的交换资讯 潮,它集聚了教育家的学习智慧、IT 专家的技术智慧、企业 家的商业智慧三个创新特质,与素质教育改革目标吻合 [4]。
3.1 学习智慧
MOOC 可以对同一主题感兴趣的学习者以自组织或者专家领导的形式形成合作小组,课程中或者课程结束后都可以进行交互讨论,还可扩展到更广泛的学习社区,线上线下开展讨论 ;互联网可以采用文字、图表、声音、动态图画、视频等多种方式传递知识[5],而 MOOC 可通过大量的预习资料、微视频、自动测评系统、考试以及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来组织课程教学,实现了名校课堂的“网络迁移”与信息化时代学习科学的创新。
3.2 技术智慧
MOOC 中的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自由选择修读名校课程并获得相应的证书。同时大量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被平台记录下来,对这些大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通过对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等的采集、存储、管理与分析,组织者可以整体有效地评估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表现、进展,预测个体的成长趋势。开放课程平台不仅包含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大量优质资源, 保证了系统与学习资源的完整性、安全性与共享性,还支持多种终端及浏览器,使学习资源有高度的“可移植性”。可以说, MOOC 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智能组合。
3.3 商业智慧
MOOC 免费向所有学习者提供课程教学资源,而且对学习者没有任何学历、年龄等附加条件,这无疑是那些渴望得到进一步学习与教育的群体的最好选择。然而,“免费”的商业模式无法实现学习者对知识和证书认证等的多重需求。而MOOC 的收费项目中便提供了这些额外的产品和服务,包括证书或学分的授予、某些课程的版权费、植入性广告、雇主的信息咨询费、付费形式的作业评价或考试等。它通过提供一个平台来吸引用户对免费产品的消费,而免费产品的用户不断增加从而推进了付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进而提供更多的免费平台,“免费的优质课程 & 额外收费”的商业模式这便是 MOOC 的商业智慧所在。
4 MOOC 教学过程中体现创新人才培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有效组织教学内容[6]。对学生学习课程和要求上,学生可选择多个学习内容,特别是与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经常性地对各种材料进行高层次分析、评估和综合。学生的学习构建了各种可能,他们可以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课题,自行研究并为之不断努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给学生提供应用技能及构建知识体系的机会。教学是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参与到与长期目标相联系的活动项目中时,应致力于深度的策略应用,并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研究、交流和创造知识。在教学场所中,教室应如同活跃的工作场所,学生根据不同的分工进行活动,可以和同学以及教师进行合作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及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评估方面,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制定测试标准, 让他们有多种测试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教师和同伴的反馈。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负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动力,促使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悟性和勇气。
5 结 语
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回归,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会思考、有分析能力、敢于探索和创造而且具备创新能力的人。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创新人才,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本身及其来源的多元性。许多概念只有共识,没有定论,真正理解往往需要多视角。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知识是发展的意识,引导学生置身于学习过程和知识建构的中心,鼓励学生将个人的见解或问题转化成具体的可深入探究的课题,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长处或独特的处理方式开发新的理解视角。谨慎大胆的设想本身就是对新生事物应有的态度[7]。“信息技术是游戏规则的颠覆者”[8],这意味着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不仅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效能,更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在于其对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