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官:说一下限流、熔断、高可用?好多人一脸懵!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限流思路
对系统服务进行限流,一般有如下几个模式:
熔断
系统在设计之初就把熔断措施考虑进去。当系统出现问题时,如果短时间内无法修复,系统要自动做出判断,开启熔断开关,拒绝流量访问,避免大流量对后端的过载请求。
![面试官:说一下限流、熔断、高可用?好多人一脸懵!](/images/21ic_nopic.gif)
服务降级
将系统的所有功能服务进行一个分级,当系统出现问题需要紧急限流时,可将不是那么重要的功能进行降级处理,停止服务,这样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资源供给核心功能的去用。
延迟处理
这个模式需要在系统的前端设置一个流量缓冲池,将所有的请求全部缓冲进这个池子,不立即处理。然后后端真正的业务处理程序从这个池子中取出请求依次处理,常见的可以用队列模式来实现。这就相当于用异步的方式去减少了后端的处理压力,但是当流量较大时,后端的处理能力有限,缓冲池里的请求可能处理不及时,会有一定程度延迟。后面具体的漏桶算法以及令牌桶算法就是这个思路。
特权处理
这个模式需要将用户进行分类,通过预设的分类,让系统优先处理需要高保障的用户群体,其它用户群的请求就会延迟处理或者直接不处理。
缓存、降级、限流区别
缓存,是用来增加系统吞吐量,提升访问速度提供高并发。
限流的算法
限流算法很多,常见的有三类,分别是计数器算法、漏桶算法、令牌桶算法,下面逐一讲解。
计数器算法
简单粗暴,比如指定线程池大小,指定数据库连接池大小、nginx连接数等,这都属于计数器算法。
![面试官:说一下限流、熔断、高可用?好多人一脸懵!](/images/21ic_nopic.gif)
漏桶算法
漏桶算法思路很简单,水(请求)先进入到漏桶里,漏桶以一定的速度出水,当水流入速度过大会超过桶可接纳的容量时直接溢出,可以看出漏桶算法能强行限制数据的传输速率。
![面试官:说一下限流、熔断、高可用?好多人一脸懵!](/images/21ic_nopic.gif)
削峰:有大量流量进入时,会发生溢出,从而限流保护服务可用
令牌桶算法
令牌桶与漏桶相似,不同的是令牌桶桶中放了一些令牌,服务请求到达后,要获取令牌之后才会得到服务,举个例子,我们平时去食堂吃饭,都是在食堂内窗口前排队的,这就好比是漏桶算法,大量的人员聚集在食堂内窗口外,以一定的速度享受服务,如果涌进来的人太多,食堂装不下了,可能就有一部分人站到食堂外了,这就没有享受到食堂的服务,称之为溢出,溢出可以继续请求,也就是继续排队,那么这样有什么问题呢?
![面试官:说一下限流、熔断、高可用?好多人一脸懵!](/images/21ic_nopic.gif)
并发限流
简单来说就是设置系统阈值总的QPS个数,这些也挺常见的,就拿Tomcat来说,很多参数就是出于这个考虑,例如
- 限制总并发数(如数据库连接池、线程池)
- 限制瞬时并发数(nginx的limit_conn模块,用来限制瞬时并发连接数)
- 限制时间窗口内的平均速率(如Guava的RateLimiter、nginx的limit_req模块,限制每秒的平均速率)
- 其他的还有限制远程接口调用速率、限制MQ的消费速率。
- 另外还可以根据网络连接数、网络流量、CPU或内存负载等来限流。
接口限流
接口限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限制一段时间内接口调用次数,参照前面限流算法的计数器算法, 二是设置滑动时间窗口算法。
接口总数
控制一段时间内接口被调用的总数量,可以参考前面的计数器算法,不再赘述。
接口时间窗口
固定时间窗口算法(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计数器算法)的问题是统计区间太大,限流不够精确,而且在第二个统计区间 时没有考虑与前一个统计区间的关系与影响(第一个区间后半段 第二个区间前半段也是一分钟)。为了解决上面我们提到的临界问题,我们试图把每个统计区间分为更小的统计区间,更精确的统计计数。
![面试官:说一下限流、熔断、高可用?好多人一脸懵!](/images/21ic_nopic.gif)
在上面的例子中,假设QPS可以接受100次查询/秒, 前一分钟前40秒访问很低,后20秒突增,并且这个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第二分钟的第40秒才开始降下来,根据前面的计数方法,前一秒的QPS为94,后一秒的QPS为92,那么没有超过设定参数,但是!但是在中间区域,QPS达到了142,这明显超过了我们的允许的服务请求数目,所以固定窗口计数器不太可靠,需要滑动窗口计数器。
限流实现
这一部分是限流的具体实现,简单说说,毕竟长篇代码没人愿意看。
guava实现
引入包
<dependency>
<groupId>com.google.gu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