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新模式探索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及省示范中心建设、201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的需要,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数量在不断增长,硬件设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也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带来了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为此,各高校都在探索如何共享大型仪器, 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率,使得大型仪器使用和管理能够真正实现全天候开放。
1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主要分布在学校下属的二级学院或校级实验中心,所属权限分明,且运行和维护费用均由各所属单位负责,加之会操作高、精、尖大型仪器的技术人员不多,造成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重重困难。
学校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年使用机时没有明确要求,使得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者对设备的使用不积极,制约了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
大型仪器设备极其专业,在教学、科研上使用的面较窄, 存在常年搁置的现象。
仪器所属权划分明显,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存在重复购置现象。
2 目前大型仪器共享的模式
目前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模式基本都为预约式,即在学校层面或二级学院的网页上有一个大型仪器设备预约平台,平台会显示可以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的种类及每个大型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和使用性能,同时还有一个预约系统,预约系统大致的运行流程如图 1 所示。
这种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了学校有限资源的重复投入,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1 管理维护人员的专一性
针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特殊性和使用的专业性,需要有专人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这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许多高校在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培训过程中已意识到这一点,正动员更多的老师、研究生参与到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的培训中来。
2.2 预约时间的不确定性
大型仪器使用时间的预约受管理人员、仪器设备的运转维护、预约使用人的时间安排的限制,只有三者统一协调,才能真正实现仪器设备的预约使用。
2.3 校外人员共享的限制性
这样的预约模式对于校外人员的共享有很大的限制性, 需要校外人员事先预约,预约好后在规定的时间到大型仪器设备所在校区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外人员对仪器设备的共享。
2.4 用户使用仪器的实时性无法保证
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为适应用户的要求,往往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条件、样品的处理各有不同,在预约使用时,好多因素无法确定,因此用户使用仪器设备的实时性存在不确定性。
3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新模式
针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预约模式的局限性,南京工业大学数理科学学院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借助于目前的预约平台,再加上互联网技术、远程监控、指纹门禁系统、二维码技术和手机 App 技术探索出一个新的、全天候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开放模式。运行模式的流程如图 2 所示。
由图 2 可以看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全天候模式主要是把用户分为校内和校外用户。校内用户要使用大型仪器设备, 可以通过大型仪器设备监控实时了解仪器的使用情况,但凡仪器设备空闲就可使用。使用人如果有操作仪器设备的上岗证, 就可以直接通过仪器设备的指纹门禁系统(事先已输入门禁系统)进入仪器设备房间,使用仪器设备,并对使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若中间遇到异常,可与专业管理人员联系,实时对话, 专业管理人员可远程协助。最后出具数据报告,填写仪器使用记录。对于没有操作仪器设备上岗证的人员,由专业管理人员统一安排使用仪器。
校外用户应先与仪器设备专业管理人员联系,由专业管理人员授权,可通过远程监控查看仪器设备的状况,并由校外用户确认是否需要使用。若确认使用,可将样品快递给专业管理人员,由专业管理人员安排仪器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测试,测试过程可让校外用户全程监控,实时交流,直至用户确认测试结果满意,再出具数据报告,填写使用记录。
4 共享全天候模式的特点
共享全天候模式无需预约,只要通过仪器设备视频监控实时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若设备空闲,且自身拥有上岗操作资格,校内用户可随时使用大型仪器设备,使得设备的利用率在预约式的基础上得到提升,真正做到仪器设备的全天候共享开放。
共享全天候模式大大拉近了校外用户的距离,提高了校外用户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率,扩大了仪器设备共享的辐射区域。
共享全天候模式为厂家对设备的维护提供了便利,厂家可以随时了解设备的运转情况,遇到故障可让厂家技术人员远程协助指导解决,为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
5 结 语
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全天候模式是南京工业大学数理科学学院在预约模式的前提下,利用远程监控、互联网技术新探索的一种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接下来将研究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手机 App 和手机虚拟远程操控大型仪器设备的技术,真正使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做到智能化、普及化和全天候,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