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池设计与实现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内存池设计与实现
一、前言
作为C 程序员,想必对于内存操作这一块是比较熟悉和操作比较频繁的;比如申请一个对象,使用new
,申请一块内存使用malloc
等等;但是,往往会有一些困扰烦恼着大家,主要体现在两部分:- 申请内存后忘记释放,造成内存泄漏
- 内存不能循环使用,造成大量内存碎片
二、内存池
内存池是池化技术中的一种形式。通常我们在编写程序的时候回使用 new delete 这些关键字来向操作系统申请内存,而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每次申请内存和释放内存的时候,都需要和操作系统的系统调用打交道,从堆中分配所需的内存。如果这样的操作太过频繁,就会找成大量的内存碎片进而降低内存的分配性能,甚至出现内存分配失败的情况。而内存池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技术。从内存分配的概念上看,内存申请无非就是向内存分配方索要一个指针,当向操作系统申请内存时,操作系统需要进行复杂的内存管理调度之后,才能正确的分配出一个相应的指针。而这个分配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分配失败的风险。所以,每一次进行内存分配,就会消耗一次分配内存的时间,设这个时间为 T,那么进行 n 次分配总共消耗的时间就是 nT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确定好我们可能需要多少内存,那么在最初的时候就分配好这样的一块内存区域,当我们需要内存的时候,直接从这块已经分配好的内存中使用即可,那么总共需要的分配时间仅仅只有 T。当 n 越大时,节约的时间就越多。 ---引用来源互联网
三、内存池设计
内存池设计实现中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重载new
- 创建内存节点
- 创建内存池
- 管理内存池
内存池节点内存池节点需要包含以下几点元素:
- 所属池子(
pMem
),因为后续在内存池管理中可以直接调用申请内存和释放内存 - 下一个节点(
pNext
),这里主要是使用链表的思路,将所有的内存块关联起来; - 节点是否被使用(
bUsed
),这里保证每次使用前,该节点是没有被使用的; - 是否属于内存池(
bBelong
),主要是一般内存池维护的空间都不是特别大,但是用户申请了特别大的内存时,就走正常的申请流程,释放时也就正常释放;
内存池设计内存池设计就是上面的图片类似,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元素:
- 内存首地址(
_pBuffer
),也就是第一块内存,这样以后方面寻找后面的内存块; - 内存块头(
_pHeader
),也就是上面说的内存池节点; - 内存块大小(
_nSize
),也就是每个节点多大; - 节点数(
_nBlock
),及时有多少个节点;
false
,然后指向头部,将头部作为下一个节点,这样的话,节点每次回收就可以相应的被找到;内存池管理内存池创建后,会根据节点大小和个数创建相应的内存池;内存池管理主要就是根据不同的需求创建不同的内存池,以达到管理的目的;这里主要有一个概念:数组映射数组映射就是不同的范围内,选择不同的内存池;添一段代码:
void InitArray(int nBegin,int nEnd, MemoryPool*pMemPool)
{
for (int i = nBegin; i <= nEnd; i )
{
_Alloc[i] = pMemPool;
}
}
根据范围进行绑定;四、内存池实现
ManagerPool.hpp
#ifndef _MEMORYPOOL_HPP_
#define _MEMORYPOOL_HPP_
#include
#include
////一个内存块的最大内存大小,可以扩展
#define MAX_MEMORY_SIZE 256
class MemoryPool;
//内存块
struct MemoryBlock
{
MemoryBlock* pNext;//下一块内存块
bool bUsed;//是否使用
bool bBelong;//是否属于内存池
MemoryPool* pMem;//属于哪个池子
};
class MemoryPool
{
public:
MemoryPool(size_t nSize=128,size_t nBlock=10)
{
//相当于申请10块内存,每块内存是1024
_nSize = nSize;
_nBlock = nBlock;
_pHeader = NULL;
_pBuffer = NULL;
}
virtual ~MemoryPool()
{
if (_pBuffer != NULL)
{
free(_pBuffer);
}
}
//申请内存
void* AllocMemory(size_t nSize)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_mutex);
//如果首地址为空,说明没有申请空间
if (_pBuffer == NULL)
{
InitMemory();
}
MemoryBlock* pRes = NULL;
//如果内存池不够用时,需要重新申请内存
if (_pHeader == NULL)
{
pRes = (MemoryBlock*)malloc(nSize sizeof(MemoryBlock));
pRes->bBelong = false;
pRes->bUsed = false;
pRes->pNext = NULL;
pRes->pMem = NULL;
}
else
{
pRes = _pHeader;
_pHeader = _pHeader->pNext;
pRes->bUsed = true;
}
//返回只返回头后面的信息
return ((char*)pRes sizeof(MemoryBlock));
}
//释放内存
void FreeMemory(void* p)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_mutex);
//和申请内存刚好相反,这里需要包含头,然后全部释放
MemoryBlock* pBlock = ((MemoryBlock*)p - sizeof(MemoryBlock));
if (pBlock->bBelong)
{
pBlock->bUsed = false;
//循环链起来
pBlock->pNext = _pHeader;
pBlock = _pHeader;
}
else
{
//不属于内存池直接释放就可以
free(pBlock);
}
}
//初始化内存块
void InitMemory()
{
if (_pBuffer)
return;
//计算每块的大小
size_t PoolSize = _nSize sizeof(MemoryBlock);
//计算需要申请多少内存
size_t BuffSize = PoolSize * _nBlock;
_pBuffer = (char*)malloc(BuffSize);
//初始化头
_pHeader = (MemoryBlock*)_pBuffer;
_pHeader->bUsed = false;
_pHeader->bBelong = true;
_pHeader->pMem = this;
//初始化_nBlock块,并且用链表的形式连接
//保存头指针
MemoryBlock* tmp1 = _pHeader;
for (size_t i = 1; i < _nBlock; i )
{
MemoryBlock* tmp2 = (MemoryBlock*)(_pBuffer i*PoolSize);
tmp2->bUsed = false;
tmp2->pNext = NULL;
tmp2->bBelong = true;
_pHeader->pMem = this;
tmp1->pNext = tmp2;
tmp1 = tmp2;
}
}
public:
//内存首地址(第一块内存的地址)
char* _pBuffer;
//内存块头
MemoryBlock* _pHeader;
//内存块大小
size_t _nSize;
//多少块
size_t _nBlock;
std::mutex _mutex;
};
//可以使用模板传递参数
template<size_t nSize,size_t nBlock>
class MemoryPoolor:public MemoryPool
{
public:
MemoryPoolor()
{
_nSize = nSize;
_nBlock = nBlock;
}
};
//需要重新对内存池就行管理
class ManagerPool
{
public:
static ManagerP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