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潮后、需求波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如何探索创新之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全球半导体产业已经进入“后摩尔定律时代”,眼下缺芯状况严峻,面对新的挑战,各个产业链环节上的企业都在进行技术升级,探索相应机会。
近年来,半导体市场可谓风起云涌。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全球半导体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半导体市场在居家办公学习、远程会议等需求驱动下,逆市上扬。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统计,202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额4400亿美元,同比增长6.8%。中国市场增长幅度更大,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8848亿元,同比增长17%。
当前,国内芯片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摸索差异化路线。10月12日,在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智造业年会暨半导体产业峰会”上,粤芯半导体副总裁李海明说道:“半导体是全球性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限制性的区域里面,要完成半导体整个产业链的自给自足发展,其封装测试、应用、装备、零部件、软件等没有办法真的串在一起。所以很重要的事情是要开放,我们一方面要做到相关领域的自给自足,同时也要开放,跟不同的区域、国家之间相互合作连接,才有办法体现国内在芯片应用上巨大的市场优势。”
另一方面,全球半导体产业已经进入“后摩尔定律时代”,并且眼下缺芯状况严峻,面对新的挑战,各个产业链环节上的企业都在进行技术升级,探索相应的机会。
为了应对“缺芯”挑战,一些整车厂通过调整经营模式,内部挖潜。沃尔沃汽车亚太区采购副总裁李海表示,过去整车厂往往处于产业链后端,很少直接对接芯片厂商,而近期芯片成了采购工作的重中之重,“芯片有着很大的乘数效应,直接影响每月的产能与产值。”“加快推动国产高端芯片研发和中低端芯片的生产,需要市场与政府共同努力。”地平线首席生态官徐健表示,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芯片是软件的重要载体,是汽车“新四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
希望政府能在打造产业生态、完善芯片保险等领域加大政策研究和扶持力度,为芯片企业加快研发和生产保驾护航。“汽车缺芯,对‘汽车嘉定’来说是危中有机,但危中寻机可化危为机 。”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董事长杨潇表示,目前在嘉定已有一定的芯片产业基础,国内首条12英寸先进传感器研发中试线成功通线。他建议以中试线为基础、以量产线为抓手,推动汽车与芯片相融合的新兴产业发展,广纳海内外高端人才,进一步拓展相关产业链。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被单列为一个篇章,这也开启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在此背景下,10月12日,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与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智造业年会暨半导体产业峰会”在东莞召开。
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高管和业内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数字化跨越”的主题展开了一场思想碰撞。
作为东道主,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二级调研员刘东兴在致辞中表示,“2021中国智造业年会”设计的话题既有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也有极具现实意义的科技如何赋能产业的交流,这些话题都是东莞制造业当下发展之需。
经过多年来的磨砺,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已取得扎实进展,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优势更加巩固。而今年,将是东莞迈入“双万城市”的决胜之年。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总编辑邓红辉在致辞中则表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能否抢占战略制高点,尽快解决包括芯片在内的"卡脖子"难题,将决定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
芯片之于信息科技时代,如同煤与石油之于工业时代。而半导体正在取代石油的地位,成为21世纪必争的战略物资。
在国家大力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未来中国半导体产业的10年走向何方?
5月27日,在2021启明创投第十二届人民币基金年会投资人高峰论坛《半导体行业的黄金10年》圆桌专题中,启明创投合伙人叶冠泰、蜂窝物联网芯片研发商“移芯通信”副总裁杨月启、5G射频芯片制造商“元洛科技”创始人潘俊、半导体晶圆自动化设备商“弥费科技”创始人缪峰、半导体气体供应商“肯发系统”总经理邝智海、启明创投合伙人周志峰对此展开了讨论。
半导体行业处于一个大市场
“半导体从产品侧、芯片侧来看,去年大概是5000亿美元的市场,设备差不多是900亿美元的市场”,启明创投合伙人周志峰指出,“这是个大市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周志峰表示,拥有核心能力和核心技术的芯片企业正迎面赶上这个大市场,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