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中日本企业落伍原因分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1财年,日本索尼、夏普和松下三大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创纪录的200亿美元;2012财年,日本三大电子企业交出的成绩单更是“惨不忍睹”:索尼亏损达27亿美元,甚至被迫卖掉美国总部大楼以改善财务状况;松下亏损近100亿美元,被迫大量裁员;夏普则遭遇史上最大亏损。在技术平稳发展的阶段,日本可以将技术和产品做到极致,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但在技术急剧变革的时期,在需要发展全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它们却显得反应迟缓,无法继续引领潮流,而只能做一名追随者。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总结日本电子业由盛而衰的原因。
产业结构:过度依赖日元贬值
索尼处在业绩恶化顶端。由于其在日本本土之外的销售额占了总销售额的80%左右,因此,外汇市场的大幅度变动,随时都会引发索尼公司在企业结构上的震荡。
2008年10月,索尼曾经预测,2009年3月期的销售利润,可达到3754亿日元。那是按照当时的业绩和外汇汇率在100日元兑换1美元、140日元兑换1欧元的基准上测算出来的。然而,进入2009年1月之后,日元上涨到了90日元兑换1美元和120日元兑换1欧元的程度。单是外汇汇率变动一项,即使按照2008年10月的计算关系式,即1美元兑换日元时多出1日元,则索尼的销售利润将下降45亿日元;1欧元兑换日元时多出1日元,则索尼的销售利润将下降75亿日元。2009年3月期索尼的销售利润,单是因为外汇上涨一项,就将出现950亿日元的赤字。
汽车、家电特别是数码电器的滞销,直接打击了日本电子工业基础的半导体事业。这些长期角逐在世界电子产业中的顶尖高手们,开始全面失去了昔日的王者风范。
大和总研的一位经济分析家兼评论家佐藤宏指出:日本国内的大型电机集团,由于企业结构上存在问题,当外部发生重大变动的时候,一方面自己生产的产品滞销,带来销售赤字;另一方面,供应零部件的电子元件厂家和其他材料厂家,也必然连带受损。因此,进入2009年,整个电子行业呈现一片萧条的景象,从而引发手机、电脑以及电机等电子硬件的生产和销售长期低迷。
日本企业结构问题,来源于日本的产业结构,因为日本的产业结构仍然是输出主导型。这种产业结构,靠的是日元贬值时,大量的日本产品向全世界输出而获得利润。这一点,无疑已经构成了过度依赖。
行业指导:产业政策未能发挥积极作用
实际上,日本电子巨头的业绩从2009年前就开始持续下降,直至2011财年、2012财年全军溃败。但是,一直没有行业指导机构来提前进行产业安全示警,4年间也没有行业指导机构来进行政策上的救助。
更为糟糕的是,日本政府对大企业的行业指导往往是行政官僚为了控制企业的发展,直接派员参与企业的内部会议,监督指导企业的政策,以配合政府的产业政策。同时,高官空降在日本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些高级官员退休之后,由政府安排进入私人大企业担任高管。行政指导和高官空降的制度安排形成了“派阀一官僚一企业”的日本政经体制的铁三角,在这个铁三角关系当中,各方势力相互制约,可以使企业达到平衡和基本稳定,但却不利于创新,尤其是对于消费电子企业。
创新机制:缺乏"破坏性创新”
以前,日本消费电子企业并不缺乏创新点。比如,早在十多年前,日本的手机就逐步具备了上网、收发电子邮件、拍照、下载音乐、网上支付、看电视等多项功能,有些甚至还可以兼用作信用卡和登机牌,但本地生产商从未尝试涉足海外市场,也未能更新设计。所以,虽然日本的手机硬件发达且功能多样,却很难和一般电脑、iPhone以及其他智能手机兼容,也难以开发配套软件,面对苹果、三星等公司的冲击,很快就丧失了竞争力。
早在2003年,索尼就已经捕捉到电子产品数字化的趋势,但自2007年推出PlayStation3后,索尼近5年内不曾有其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新电子产品问世。这在日新月异的电子产业,是不容乐观的窘境。它的拳头产品SonyReader曾被赋予夺回市场份额的重任。然而,功能单一的它虽风靡一时,但面对功能强大的iPhone,显然力不从心。技术领导力缺失的背后是理念的落后。斯坦福大学谢德荪教授在其所著《源创新一一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创新之道》一书中,将创新分为流创新和源创新。前者指的是能改善现有价值链的创新活动,它包括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价值链的所有创新活动;后者指的是通过新理念,组合现有资源来达到欲望。源创新也被称为破坏性创新,因为它会产生新价值观并破坏现有市场。
索尼的随身听曾是一种典型的源创新。它使得随身音乐变成现实,并使之成为一种时髦的休闲方式。夏普1992年发明的ViewCam家用摄影机和松下电器也都曾经是流行的品位之选。但是,自从苹果问世之后,全球电子领域的源创新便开始远离日本企业。不仅不能做源创新者,索尼、夏普和松下甚至没能跟上苹果系列所引发的功能全面的电子产品潮流趋势。
企业文化:岛国思维令日本企业固步自封
日本公司总是专注于日本国内消费者市场。当然,每一个市场都有所不同,但日本公司总是倾向于针对日本用户生产特殊的产品。这一策略在一段时间内能取得效果,但在苹果等公司进入日本市场之后,这样的理论很明显已经过时。
日本媒体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进行过一项调查,询问日本消费者是否希望购买美国公司的产品。大部分日本消费者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但目前这一情况已发生改变。
日本手机在技术和服务上曾经一度全球领先,但却背离了世界潮流,成为独自进化的“孤岛”。从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日本手机厂商都是根据仅适用于日本的通讯标准制造手机,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在iPhone出现8年前,日本就已经有自己的触屏机——PioneerJ-PE01。但是2012年,iPhone在日本依然顺理成章地斩获了畅销榜榜首。经历了近10年对外来手机的抵制,如今日本的手机市场反倒让外来机型抢占了先机。
使用过索尼平板电脑的用户知道,就产品设计而言,它甚至超过了苹果iPad。但就用户体验而言,它几乎完败。索尼很多部件都华而不实,导致在产品定价上处于不利。这主要是由日本岛国思维决定的。日本四面环海,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一直往外输出产品,去卩不愿接受国外的新文化、新思潮,导致日本企业跟不上全球形势。
岛国思维根植于大部分日本人的脑海里。今天,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日新月异,连苹果都被嫌弃推新品太慢,而索尼自2007年推出PlayStation3以来,迄今没有新品问世。消费者对掌上游戏机的依赖度在下降,高端智能机正慢慢地替代它。随着大量四核智能手机上市,这种演进将更明显。
反应速度:过度在意质量延误产品推出时机
日本大多数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QC),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提到了经营思想革命的高度。日本企业界认为,抓住质量管理这个中心环节,即可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链条。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对供货方的引导和控制。在企业之间,通过订货企业对外协企业的质量管理指导,把外协企业也紧紧地约束在内,从而构成了一个过于庞大的管理体系。
索尼、夏普和松下这些世界知名企业更无一例外地重视质量。一个产品的各个环节都要反复地单体测试、结合测试、系统测试,也因此普遍存在产品线过长,导致重点模糊、方向不明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指出,“过长产品生命线导致新产品延迟推出"是它们经营困境的原因之一。
改革是唯一出路
纵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中日本企业落伍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电子企业来说,一定要摆脱僵化封闭的思维模式,要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要紧跟世界消费电子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并通过强化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内部合作机制。
最近10多年,日本电子企业错过了数字化与互联网浪潮,在智能化时代也未能掌握话语权。在软件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在制造和营销上,远远不如韩国。如今,三星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生产商,而人们对日本彩电仅有的印象,还停留在10多年前的显像管时代。日本企业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期望进行转型升级。2012年4月,平井一夫在危机中受命为索尼新总裁。他说:“改革虽痛,但也要切实推进,留给我们挥霍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20211021_61703f0931de4__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中日本企业落伍原因分析